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政府政策積極主動 民間努力串連整合
 
  06 要聞
團結合作 關心淡水文化資產環環境
 
  03

專題
寫在土地上的歷史──馬偕博士與淡水

 
  論壇
培力社區,共同營造人與自然諧和的大屯溪物語
 
  社區營造
用心閱讀淡水這座城市!
 
  藝文活動
三月九日馬偕博士登陸136週年紀念日
 
  短訊
剪給青空的歌 當代剪紙設計創作聯展
英國駐台代表麥瑞禮 訪淡水殼牌倉庫
 
  >>其他期別  
 
02

100期--2008年2月號
99期--2008年1月號
98期--2007年12月號
97期--2007年11月號
96期--2007年10月號
95期--2007年9月號
94期--2007年8月號
93期--2007年7月號
92期--2007年6月號
91期--2007年5月號
90期--2007年4月號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寫在土地上的歷史
──馬偕博士與淡水

蘇文魁

101-2
馬偕博士藝術銅像樹立在淡水郵局後方,當年馬偕
登陸台灣的上岸處(圖片提供/蘇文魁)

日本時代有位日本遊客到淡水,驚訝於這個美麗的城鎮,會和一位外國人有如此濃醇的關係,而留下一詩:

面海依山小市街,溶溶江水繞庭階;
歐風向日開文化,到處人猶說馬偕。

就是到今天淡水和馬偕還是難於分割,今日淡水有馬偕街、真理街,老街最熱鬧的地方有馬偕雕像公園,風光明媚的水岸旁也有馬偕上岸藝術塑像,淡水鎮和馬偕家鄉牛津郡還是姊妹市,馬偕忌日也是淡水的鎮定節日,就叫「馬偕日」,今日淡水發展觀光產業還是以馬偕為最大賣點。

淡水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

101-2
由馬偕博士創設的淡水教會,是北台
基督教的發源處(攝影/戴瑞君)
淡水曾經是全台最大國際港,這段引以為傲的歷史豐富了淡水文化內涵和城市風貌,其黃金時代在1865年至1903年間,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於1872年抵淡水至1901年過世,近三十年間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基地,他以淡水為家,在淡水娶妻生子,死後也埋骨在淡水,可說是這段歷史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繁華的淡水港淡出了台灣的歷史,而馬偕的影響卻深遠至今。他在淡水留下的基業,雖經過時代的變遷,其後繼者在理念和技術上卻一直調整經營方式、繼續造福今天的淡水。他所創辦的醫療中心滬尾偕醫館,已發展成全台聞名的馬偕紀念醫院。他所開設的牛津學堂、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也延伸成今日的淡江中學及真理大學。而親手設立為北台灣開基教會的淡水教會,到今天仍是淡水最具代表性的教會。

101-2
馬偕博士創辦的醫療中心滬尾偕醫館,至今已發展成
全台聞名的馬偕紀念醫院(攝影/戴瑞君)
101-2
馬偕博士設立的牛津學堂是台灣西式教育起始
(攝影/戴瑞君)
而最可貴的,馬偕生前在淡水的相關史蹟,或近年來後繼者在其事業基礎上,秉持原有精神所拓展的建設。範圍東起滬尾偕醫館,西至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此區域舊名砲台埔、龍目井,今天的淡江中學及真理大學校園,和小白宮、一級古蹟淡水紅毛城相連,是全國碩果僅存的洋樓特區,也成為今日淡水半日遊之最佳行程。

馬偕上岸處與馬偕博士藝術銅像

今日淡水郵局現址,不僅是台灣郵政發祥地之一,當年是帆檣林立,華洋雜處的繁忙碼頭。郵局西鄰則為英商德忌利士洋行所屬的輪船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香港、汕頭、打狗、安平,淡水和廈門間輻輳交通,實為航運樞紐所在。

101-2
淡水長老教會舉行馬偕登陸淡水紀念禮拜合影留念
(攝影/戴瑞君)
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馬偕博士搭「海龍號」客輪抵淡水,一位陳姓船夫以舢舨接他登陸。馬偕博士的上岸處即是在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碼頭水岸邊。

2007年12月27日,期待已久的馬偕博士藝術銅像終於在郵局後方馬偕博士當年登陸地點行揭幕儀式。當天下午兩點半,由三位舞者搭乘舢舨登岸入場,藉由舞者肢體展現力與美的張力,表現馬偕博士來到淡水親土愛民,並為淡水付出歷史軌跡與情感。當天臺北縣長周錫瑋特別牽起象徵馬偕博士的舞者,表達對其跨越國界之愛的感謝之情。

馬偕博士藝術銅像是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陳愷璜參考幾位教會牧長和鎮長的意見所作,作品呈現馬偕博士面向淡水跪地虔敬禱告的姿勢。

淡水一棟調合新舊建築景觀的新建築——淡江中學藝能大樓

101-2
淡水中學藝能大學啟用典禮馬偕博士後代內外曾孫
六人專程由美加地區回台參與盛會(攝影/戴瑞君)
101-2
淡水中學藝能大樓仿效原有四棟學寮古蹟興建,與
充滿古意的校園相融合(攝影/戴瑞君)
淡江中學校園除了充滿異國色彩的浪漫古蹟,學校近年來也有不少新的作為,讓這老校園增添了氣質與特色,如2002年設立校史館和鄉土文化教學園區、2003年立台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碑和藝術朔像、2004年建淡中園和「埔頂鐘聲」鐘樓、2006年立「埔頂228蒙難紀念碑」等。可說是台灣有效運用社造理念雅化校園的成功典範。

藝能大樓的歷史淵源,源自1925年著名的八角塔校區竣工後,即在校園大道西側今址,構築紅磚平房五棟以為教員宿舍,戰時改為男生宿舍,並命名為知、仁、聖、義、忠五學寮(既是台灣文學家鍾肇政《八角塔下》所描述的)。戰後,學生人數日增,宿舍不敷使用,1962年再於五學寮後方增建磚造平房四棟作為男生宿舍。

因應學生人數增加,於2003年提出「藝能大樓」之建設計畫,決定以昔日聖寮和後側四棟平房為建築基地,並保存前方昔日知、仁、義、忠四棟紅磚學寮作為古蹟。

學校定出新舊融合原則,造型上也仿效原有四棟學寮古蹟的建築語彙和形式。大樓地下室不建停車場而建教學上較急迫的溫水游泳池,這也是符合淡江高中的教育理念。於2004年八月聘請柏森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大樓設計、監造。工程自2006年5月25日開工,10月5日行奠基感恩禮拜。總工程費兩億一千五百萬元,和一般公立學校不一樣的是除由該校董事會籌措外,海內外校友、眾教會與本校師生同心樂意,齊力捐獻兩千一百五十萬元。於2008年3月8日舉行落成禮拜後正式啟用,馬偕博士內外孫六人回台為新大樓剪綵。

藝能大樓設計以結合昔日純德(女子)校園與淡江校園,調合新舊建築景觀為意涵。就如其碑文所說:「登臨其上,俯瞰埔頂林木高茂,綠草如茵;極目四望,山環水繞,海碧峰青。淡江之美,盡在乎此」。

寫在土地上的歷史

每年的三月幾乎可說是「馬偕月」,因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來到淡水,長老教會以這一天為北部設教紀念日,淡江中學也以這一天為校慶日。每年淡水教會、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都有紀念活動,今年淡江中學以斥資兩億一千五百萬所建美輪美奐、設備新穎的藝能大樓和國際級游泳池的落成,作為校慶獻禮。而淡水教會則以教堂前方新闢、能讓已成縣定古蹟的禮拜堂、偕醫館,直接面對中正路的藝術穿廊的完工,作為設教一百三十六年最值得慶祝的事,而馬偕的後代內外曾孫六人也專程由美加地區回台參與盛會。

古蹟沒有文教是死的,淡水的古蹟是會說話的,馬偕博士的歷史和故事就是以這些古蹟寫在淡水的土地上。
 
 
1

Ccopyright © 2008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