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台北縣政府古蹟審查委員會勘重建街街區 (攝影/戴瑞君)97年12月19日台北縣政府審查指定「淡水重建街1 4 號街屋」為縣定古蹟, 使淡水的指定古蹟增加到2 4 處。重建街在哪裡? 重建街1 4 號街屋為什麼會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可能會讓很多人好奇想去認識瞭解。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目前進行中的「歷史建築與街區形象建構與活化計畫」,準備以「淡水街角博物館」做為文化呈現方式, 讓淡水過去的記憶與正在發生的人文故事,能有紀錄展示的平台,也許就可以提供認識與瞭解淡水歷史文化的在地窗口,讓大家親近感受淡水的歷史與空間關係,體驗淡水豐富的文化內涵。
假如重建街14號街屋參與「淡水街角博物館」,重建街的故事以及搶救重建街與重建街歷史保存運動的過程,自然成為「重建街14號博物館」實體見證,娓娓訴說的重點。有了「重建街14號博物館」,我們會永遠記得淡水市街的發展歷史是十八世紀末從福佑宮旁的重建街開端,我們可以走上福佑宮後方的崎仔頂山崙實地參訪「重建街14號博物館」,親自體會淡水山城河港的真切意象。當然,「重建街14號博物館」的解說員也會告訴你,這一條自十八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已經存在二百多年的「淡水第一街」居民如何面臨都市計畫道路拓寬的拆毀威脅,群起團結搶救的經過。
「重建街14號博物館」只是「淡水街角博物館」的一例,其實比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5年成立之前更早二十年,淡水民間已經在醞釀一種文化保存與生活博物館運動。1984年滬尾文教促進會成立,1987年淡水茶友會進駐公明街舉辦文史展覽、座談,開放社區參與,應該算是淡水民間最早的「街角博物館」。1990年滬尾文史工作室在老街成立,發行〈滬尾街〉雜誌,培訓解說員,以三協成餅店作為文化窗口;1993年淡水社區工作室成立,到老街中正路設工作站,與居民討論老街願景,推動淡水文化市集;1994年淡水文化基金會籌組成立,協助鎮公所規劃淡水藝文中心,接著於1995年發起老街保存與社區營造運動;1996年搶救小白宮運動促使小白宮被指定為三級古蹟保存;1997年搶救淡水河運動促使淡水殼牌倉庫等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以至2001年開始的搶救重建街運動,到現在還一直在持續進行中。
今天我們看到「淡水紅樓」、「三協成糕餅博物館」、「登峰魚丸博物館」等陸續開館,相信是這一文化保存與生活博物館運動的成果結晶,而我們更期待「淡水街角博物館」計畫可以讓這一運動延續推展,普遍連結在地生活,擴大文化認同,再創淡水文化保存運動的新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