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淡水近年來變遷快速,本刊特別在新年之初專訪幾位長期關心淡水文化發展的學者專家,包括雕塑藝術家張子隆、國民美術運動家劉秀美、社造學者鄭晃二和歷史研究者謝德錫……等,請他們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的觀察體驗,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探討,對淡水的文化發展現況提出多面向的省思,本期首先推出謝德錫專訪。
淡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謝德錫
(攝影/梁建新)
◎謝德錫 簡介
現任淡水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兼副執行長、淡水社區大學副主任、文化淡水社區報總編輯。曾任台灣全紀錄撰稿人、台灣近代名人志撰稿人、淡水鎮志文化志撰稿人;著有淡水大事紀、世紀的彩顏—淡水殼牌倉庫公開捐贈儀式紀念冊、認識古蹟日—淡水古蹟導覽、認識古蹟日—淡水產業文化資產、百年祭典巡禮—八庄大道公世紀拜拜、臭油棧—殼牌倉庫的鎏金歲月、文化有味—品嚐淡水文化資產新滋味……等。
問: |
近年來淡水環境自然景觀、環境風貌、現象快速變化,請談談您的感受? |
答: |
就像老攝影師張鑽傳醫師所說過的,淡水好像愈來愈像小香港,它整個風貌從河面往上看淡水的時候,可以看到高樓大廈林立,跟早期我們回頭一望就是大屯山,那種山景已經不再。而對岸的八里也愈來愈醜,高樓林立及靈骨塔的修築,現在的淡水不論是往前看或往後看都感覺到有很大的壓力,我們有必要回首來看看淡水,在容納的人口和生態都可以得到良好發展環境之下,我們應該去瞭解淡水這個城鎮, 最適當的人口數是多少? |
|
|
問: |
您對近年來政府部門對淡水重大的開發建設及交通問題有什麼看法?例如:淡海新市鎮開發、漁人碼頭、藍色公路、淡江大橋、淡水河岸快速道路……等。 |
答: |
原先按照政府淡海新市鎮三十萬人口數量的規劃,淡水能不能夠提供足夠的交通運量、舒適的生活空間,足夠讓三十萬人來活動,我想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好在是淡海新市鎮開發的失敗,讓我們有一些緩衝的空間,恰好是合適來檢討現行政策的時候。政府推動淡海新市鎮的交通規劃,其實是要把淡水河岸變成一條交通走廊(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不管是十年前的高架路、十年後平面化的道路,這些都要去解決淡水的交通問題,問題是淡水的發展究竟要變成休閒的衛星城鎮?還是以工商業為主的市鎮?這些都會影響到淡水的環境景觀和人口結構問題,若失去調和,淡水的發展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 |
|
|
問: |
您認為目前淡水環境最大的隱憂是什麼?淡水的永續經營應該抱持什麼樣的理念? |
答: |
過去淡水豐富的河海資源受制於台北人口的爆炸和污染,造成我們河口這一帶的漁業文明消失,如何透過淡水河整治、澄清,是很重要的問題。淡水位在河口地帶重新恢復它的生機,淡水豐富的河岸、海岸資源,竟然補不到魚、吃不到魚,沒有漁業產業;淡水擁有廣大的農村土地,竟然找不到幾塊有規模耕種的田地,這對於農漁業聚落的淡水河港城鎮是很大的諷刺,淡水如果沒有恢復傳統農漁業文化生態,是很可惜的! |
|
|
問: |
您認為目前淡水老街文化保存與都市更新是否有合理的對待? |
答: |
十幾年前老街的保存運動,成敗兼半。當時老街居民參與決定爭取人行空間、規劃合理的街道尺度,因為那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所以老街居民願意站出來參與。但重建街的保存搶救,文化工作者的角色沒有發揮的很好,在施家古厝為指定古蹟之後,文化工作者有點鬆懈,沒有持續運動,在缺乏危機感之下錯失了很好的時機。 |
|
|
問: |
您認為近年來公部門在淡水推動的藝文政策是否滿意? |
答: |
地方也是有建設和文化理想兩種路線,當公部門想透過藝術文化的包裝,把文化觀念當成政績來進行時,政府部門要的是政績,文化團體想要的是理想和前瞻,有時候這兩個是相互衝擊的。 |
|
|
問: |
您認為現階段淡水文化生活面向在軟硬體上的條件最缺乏什麼? |
答: |
淡水藝文展演空間並不缺乏,卻較缺乏對自身文化的瞭解後所展示的特色,而這些空間與社區居民的互動關係如何,以及節目策劃可以多一點在地精神的氛圍,才能獲多更多數居民的認同。 |
|
|
問: |
您對目前淡水民間文化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什麼看法? |
答: |
淡水因為有許多民眾潛在著對它高度的期望,所以地方許多文化工作團隊對於地方的保衛戰也都得到外界的呼應,若我們喪失對自己鄉土更高層次的一個整體觀感,失去理性和正義感時,就會變成只是在呼應政治人物短期的效應而已。 |
|
|
問: |
您認為淡水文史工作者這些年的努力值得肯定嗎?有什麼改進的空間? |
答: |
淡水的文化工作者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在從事淡水歷史人文田野調查時要能深入研究;在淡水寺廟古蹟方面遷涉到族群分野,資源分配,寺廟管理改進空間顯得很小;研究歷史應該是很真誠的,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是在地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入去客觀研究的。 |
|
|
問: |
淡水文化基金會在淡水十年多來的發展與努力,對淡水有什麼樣的改變?是否接近您的期待? |
答: |
基金會成立時以「藝術造鎮、文化立鎮」作為促進淡水藝文發展的目標,這是創會董事長張子隆教授及大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基本上我們基金規模不夠、經費拮据,但可愛的是我們沒有跟大財團或商業利益團體結合,沒有商業利益考量的包袱,保持很好的文化純度,所做的工作和活動都有意義和前瞻,像早期文化五月節活動,是十分具有創造性的。這幾年我們有一些計畫向政府單申請補助,政府單位運用龐大的經費預算,可以很輕易的把我們的理想轉移過去,本來民間是主導單位,現在公部門以預算去執行這些活動時, 整個方向、走向卻變成民間是配合
者,這是很大的問題。 |
|
|
問: |
您長期從事淡水田野調查的經驗裡,您感受到淡水居民的特質是? |
答: |
淡水人普遍來說都很有自信,自認擁有美麗的故鄉驕傲,個性上來說都有一份堅持和固執,因為淡水自成一個區域,在地人可以得到自足的條件,有它自己運作的世界。 |
|
|
問: |
淡水新住民愈來愈多,您認為新住民對淡水生活的想像是什麼?該如何融入在地生活? |
答: |
這幾年我在淡水社區大學課程所帶學生裡面,外地者反而蠻多的,外地者感覺到淡水處處都是未知新鮮的世界, 抱持著一個想像,跟著我的課程上山下海,很想要瞭解更多的淡水文化,許多外地人要認識淡水的經驗,是嘗試透過社區大學的學習來擴大生活伙伴圈的,淡水的外來者愈來愈多了,內在的條件已經在做一個轉變,我覺得要外地者融入在地社區,老淡水人勢必要付出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