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以龍山寺拜亭為初步保養維護的目標,學員們 分組練習搭架、準備清洗工作(攝影/姚莉亭)二月的淡水鎮,空氣一如以往的初春時節潮濕。人來人往、躁動忙碌的菜市場一隅,三級古蹟龍山寺裡,匯聚了不尋常的人氣。早上九點未到,二十幾名來自各地的學員們,循著狹小的清水街、永樂巷,穿過夾道的攤商與人潮,踏進寧靜低調、自成天地的龍山寺,參與「寺廟古蹟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坊」的始業課程。
正殿一側臨時擺設的座位上塞滿人,學員們有著各異的背景和專長領域,但都基於對傳統寺廟建築的好奇或喜愛,共聚一堂,在著名寺廟彩繪大師「阿男師」—莊武男先生的帶領下,以十週的時間,親身接近、欣賞、觸摸老廟宇龍山寺的細部建築風貌,並為它淨身、重新上色。藉由老照片,莊老師回想他腦海中印象深刻的修復工程,那也是龍山寺建築至今之所以能夠保存完好的關鍵工作。1980 年代的龍山寺, 年久失修,屋瓦頹圮、各種彩繪亦早已斑駁,清廷於光緒年間,中法戰爭後所賜的「慈航普渡」匾,被棄置在一旁角落,字跡難辨。當年廟方原計畫將龍山寺全面翻改建為新式三層樓建築,在莊老師的力保下,才得以依清朝以來的舊有結構外觀加以修復。
1982年的修復工程由莊武男承包負責,早已破敗漏水的屋頂,重新鋪設瓦片;通樑、斗座、瓜筒等木構造,以台灣檜木抽換重新製作;廟宇結構以接榫技巧相互接合牽制,地震來時,得以分散力量、不致倒塌;老匾被拾起、依著模糊的殘跡細心勾勒;前後庭屋簷設計的高低,如何承接雨水流動順暢疏導,都費盡心思;現有殿內香爐上的拜亭則為該次整修所加,是為讓信徒在雨天上香,能夠更為舒適的體貼設想,配合整體風格設計,與原有建築融為一體;正殿彩繪部分,自然是出自莊老師手筆。
如同淡水古蹟博物館趙老師所言,近年國內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稍有進步,但缺乏相關必要工法與知識而貿然進行的修復工作,對古蹟將是第二次傷害;莊老師亦感嘆,台灣經濟起飛後的修廟工程,往往砸下重金,卻流於俗氣,破壞了廟宇空間應保有的神聖感。
二十幾年後,光陰淘洗下的龍山寺,曾經亮麗的光彩再次被長年繚繞的香灰覆掩。本次工作坊學員除淡水在地居民外,亦有從鶯歌、蘆洲、桃園遠道而來者,有幸在國寶級大師帶領下,為「二十多年沒洗澡」的龍山寺清理門面。阿男師與黃師傅帶領伙伴,七手八腳地展開搭架工作,同時現場提醒安全注意事項,一場門外漢與老匠師之間的世代對話,藉由親身參與學會疼惜的歷程,於這百年餘的古蹟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眼神看照中,安靜地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