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藝術工坊298四連棟日式建築拆除的省思
 
  01 要聞
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經審定為縣定古蹟
 
  06 專題
轉角看見驚奇!淡水街角博物館「漢洋交流群」巡禮
 
  03

論壇
應通盤檢討淡水都市計劃保存文化資產

 
  03

社區營造
竹圍文化會議激盪下的樹梅祭

 
  03 藝文活動
重建街居民籌備成立街道文化促進會
五月初六遶境至深夜祖師爺在學府路落鼻
 
  短訊
淡水三芝合作推動區域型樂活社造計畫
 
 
  *本報版面開放,歡迎各方投書發  表意見,惟不代表本報立場  
  >>其他期別  
 
02

115期--2009年5月號
114期--2009年4月號
113期--2009年3月號
112期--2009年2月號
111期--2009年1月號
110期--2008年12月號
109期--2008年11月號
108期--2008年10月號
107期--2008年9月號
106期--2008年8月號
105期--2008年7月號
104期--2008年6月號
103期--2008年5月號
102期--2008年4月號
101期--2008年3月號
100期--2008年2月號
99期--2008年1月號
98期--2007年12月號
97期--2007年11月號
96期--2007年10月號
95期--2007年9月號
94期--2007年8月號
93期--2007年7月號
92期--2007年6月號
91期--2007年5月號
90期--2007年4月號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社區營造
竹圍文化會議激盪下的樹梅祭

吳春和

街角博物館說明會
竹圍工作坊及社區居民從樹梅坑溪出
河口往上溯溪(圖片提供/吳春和)
樹梅坑溪,源自大屯山系所涵養的清純水源,分由坪頂里的水尾及吳仔厝,與來自民生里楓丹白露山區,及福德里關渡埔頂等支流,交會在竹圍里竹圍橋下,匯集注入淡水河。然而,一樣的日落月昇,一樣的風聲雨聲。變樣的還是樹梅坑溪,常相左右的溪底巨石,青青綠草的兩岸河畔,如今安在?2 0 0 9年6月6日樹梅坑溪斷腸時,是日為了「祭」樹梅,我們工作坊一行數人從出河口, 往上溯溪親身感受、傾聽,竹圍仔母親之河「樹梅坑溪」的哭訴。竹圍橋下水分雙色,番社、大坑溝段,柏油水泥鋪天蓋地,已成暗無天日的大排水溝。只為了看起來好像乾淨有商機。又6月14日在高師大吳瑪悧教授等組成的顧問團隊,冒雨再次溯溪,將給予「樹梅祭」活動專業的建議。

樹梅坑溪
樹梅坑溪的出河口在淡水河鹹淡潮水間
(圖片提供/吳春和)
「觀音山傍淡水河,大屯山麓樹梅坑。樹梅坑溪無樹梅,你說奇怪不奇怪」?半山腰段的溪前溪後,有工法無生態的整治,完全以人為本,卻忘了溪裡的「地基主」魚、蝦、毛蟹等,已毫無生存的空間。近妙覺寺的右溪畔,發現有數十株亂栽不久的小「樹梅」樹,更凸顯人們對樹梅坑溪的疏離與不敬。社區營造的兩大主軸是創造與經營。有創意的將自己社區的特色展現出來。並用「少」就是「多」的永續理念來經營。爾來一群關心社區、熱愛鄉土的居民,透過多次社區文化會議的討論,決定要先喚起竹圍仔的住民認識自己家鄉的角落。從認識中找出社區特色。當下,除了古蹟「媽祖石」,彷彿竹圍仔的心臟,已有文資法在保護 ,另外就是迫切需要關懷的樹梅坑溪了。

為守護「樹梅坑溪」,竹圍仔「樹梅祭」開鑼囉! 將有一系列社造暖身活動, 目標是2 0 1 0年五月份「樹梅祭嘉年華」的舉辦。樹梅坑溪之於竹圍仔,有如血液般的重要。如今卻是病入膏肓、柔腸寸斷。必須盡快透過「樹梅祭」的社造號角, 吹醒社區居民關心、參與。雖然「妙覺橋」西段已進太平間只待解剖,作為河川整治工法的特殊案例。但可規劃為自行車、健行步道等,沿溪兩岸並以「樹梅樹」為主綠美化。「妙覺橋」東段尚保有原貌,是自然生態、河川保育等的最佳場所。總之,盼望經由「樹梅祭」的社區營造,使得「樹梅坑溪」,在地的溪谷文化重生,再成為滋潤大地萬物的竹圍仔「母親之河」。

 
 
1

Ccopyright © 2009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