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承先啟後,共同營造淡水人文願景
 
  06 要聞
副縣長視察淡水殼牌倉庫古蹟修復進況
 
  03

專題
公民會議共識結論(下)

 
  04 論壇
無邊界的藝術村—談淡水操作藝術駐地計畫的可能性與策略
 
  05

社區營造
鄉土歡聚  遠景共商
淡水溫州餛飩 重新改造形象

 
  07 短訊
淡水文化基金會第五屆董事長交接典禮
走進知識的花園
金色淡水鎮刊1月15日復刊
 
  >>其他期別  
 
02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論壇

無邊界的藝術村談淡水操作藝術駐地計畫的可能性與策略

姚孟吟(竹圍工作室企劃總監)

87-24自從台北縣政府於去年春提出“亞洲藝術村”的概念後,藝術村便成為地方藝文工作者所關注的議題。稍晚,淡水鎮公所提出的「藝術街坊」計畫亦被認為藝術進駐淡水鎮的腳本之一。然而,藝術的進駐是否必然以硬體的增設為基礎?現在積極規劃的「中央廣播電台」以及即將釋出的中正路「馬偕藝術街坊」適合什麼樣形態的藝術進駐?又,以文化交流來說,目前能提供的硬體是否能符合來訪藝術家(visiting artists)的期待?

是的,接待來訪藝術家是一種安置計畫,但他們期待的,不僅是工作環境的舒適而已。離鄉背井的他們,期待冒險、期待許多不期而遇的驚喜、期待與當地文化的對話。設備完善的藝術村固然提供基礎的接待條件,但亦需要投注相對的專業人力才能順利推動。要知道,多數的專業人才因為堅持崗位才有其累積,而且,這樣的專業不囿於藝術領域,因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來自於生活的各個面向。

基於這樣的概念,「藝術村」或「藝術駐地計畫」的軟體規劃更勝於硬體的設置。在地的人文肌理與多元風貌往往比優良的創作與起居設備更具魅力。筆者在此先以國內外二個案例說明藝術村的另類操作方式。

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
87-25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由藝術家吳瑪悧策劃,於去年在嘉義縣選出10個有意願接待藝術家的鄉鎮,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進駐行動。進駐的藝術家有在地、來自外地、甚至國際藝術家,由社區接待,藝術家自會於日常生活找出可以介入的發展議題,創造對話平台,邀請居民進入創作的領域。「藝術家變居民、居民變藝術家」是此次活動的口號。其中,藝術家溫曉梅在兩個月的駐村後,被視為塗溝鄉的女兒,甚至邀請她永久駐村;在地人黃文淵則回到茄冬腳社區復育因為開發已經不復見的茄冬樹;而義大利音樂家Sefano Giannotti則為社造模範的大崙社區帶來新的話題,比手畫腳、洋涇梆英語反而為生活加料不少趣味。

多東尼田野藝術駐地計畫
多東尼藝術村由多東尼文化發展局提出,向地區內公私立單位提出藝術家駐地創作的初步規劃,徵詢其接待的意願與駐地計畫對該單位所從事活動的呼應需求,自1995年開始實施。在此所謂「藝術村」,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藝術家分別由地方上各個有意願的單位與組織接待,如:瑞貝哈克文化中心、省立農業專校、孟帕茲類華社區、布拉札克廣場文化中心,以及貝立戈市文化中心等。

多東尼地區介於庇里牛斯山與法國中央山脈之間,境內以農業、畜牧為經濟命脈。談到藝術,除了境內吸引觀光客的的史前洞窟壁畫,現代藝術的發展與當地人的生活幾乎是完全陌生的平行線。多東尼文化發展局因此希望藉由藝術家的駐地創作,為當地的創作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每位受邀藝術家,或由接待單位安排住在民宅、87-23或工作室,與當地居民進行一系列的接觸後,針對邀請駐地單位的需求,提出他個人的觀察與反思,並藉由他的創作與群眾對話、共同研究。藝術家的資格不限地區、國籍,主辦單位並透過外交部下附屬的國際交流協會AFAA,進行國際藝術家的駐地邀請。如1999年義大利藝術家Julio Villani便在省立農業專校的歡迎下成為駐校藝術家,他不僅與師生互動,更以新鮮的眼光,帶領學生挑戰他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視野。

無邊界的藝術村
以上所舉的兩個案例皆無特地為「駐村」這件事所發生的硬體投資,相對的,亦沒有後續的維護問題。儘管如此,在多東尼藝術村所舉辦的國際會議上,指出在地的藝文人才是駐地計畫成功的潤滑劑:駐地計畫需要理解在地資源的專業,才能適當地牽起來訪藝術家與在地的對話。多東尼地區因產業與人口外移的關係,顯然於在地人才上不甚充足,接待單位與藝術家都得自求多福;嘉義的狀況則有賴在地藝術家的支援,但在部落裡的駐村計畫則沒這麼幸運。

反觀淡水、八里、三芝地區,因為其豐厚的人文紋理與便利的交通,吸引許多藝文創作者在此落腳,汲取在地養分。但他們的創作卻多在外地開花結果,而少回饋地區發展。該是改變這個狀況的時候了!

87-22淡水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河口的特殊形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到此一遊的的景點,推出駐村計畫也必具號召力。在執行上,整建中的中央廣播電台或是計畫中的馬偕藝術街坊都可以是據點之一,但其後續仍須高昂的經管與維護費用。如能仿效嘉義駐村計畫或是多東尼藝術村,由在地為數還不少的藝文團體來提出並接待,則能橫向地串連國際、地方(台灣)與在地資源,讓專業來回應專業的需求,亦避免實體藝術村工作人員事倍功半的聯繫。如此一來,也相對的協助在地藝文工作者的網絡建立----對內,加強與社區、商家、學校的合作關係;對外,則協助其延展國際觸角、提升國際能見度。此網絡的逐漸發展與密實性,將發展出一道看不到圍牆的藝術村,將淡水與河口地區提升為創意的中心,居民、藝術家、甚至遊客充滿期待:等待一個實驗東西交融音樂發表的午后,等待在咖啡香中聽到藝術家們以癟腳的外語相互辯論著...

***

淡水過去的榮耀大家有目共睹,馬偕博士、陳澄波、楊三郎等人皆為淡水留下雋永的建樹與作品。那,今日的淡水除了古蹟、鐵蛋、阿給、魚酥之外,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樣的深刻印記?當淡水鎮與縣政府尋求以「藝術與創意」重新勾勒城鎮面貌的同時,也該是在地藝文工作者動起來的時刻。因為,在全球化的同時,唯有在地的深刻耕耘才能結合創新思惟,避免均質化。而藝術與創意,正是帶領在地發展的鑰匙。
 
 
1

Ccopyright © 2007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