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1980年代中開始,一波又一波的社區營造運動在淡水風起雲湧、蓬勃發展,而這其中最早開展,且影響層面最廣的,應該要算是淡水老街的社區營造運動。
1987年滬尾文教促進會在淡水老街(公明街)設立淡水茶友會,鼓勵居民參與藝文展覽、座談,以茶會友,持續運作一年多。1988年滬尾文教促進會發起「滬尾民俗藝術週」五月節活動,結合清水祖師廟、淡水鎮公所及滬尾畫會、滬尾攝影學會、滬尾文物學會等團體,在淡水老街舉辦藝文表演和展覽活動,為淡水舉辦大型藝文節慶活動,播下種子。
1990年代淡水老街的社造運動更是精彩繽紛:1990年滬尾文史工作室成立,發行「滬尾街」刊物,舉辦「史蹟文化導覽培訓班」,蒐集老照片,整理淡水文史資料出版;1993年淡水藝文中心成立,首展「藝術家眼中的淡水」,自此展覽檔期不斷,成為淡水重要的藝術展演空間;1993年淡水社區工作室成立,進駐淡水老街,與居民溝通討論老街發展願景,並在同年10月封街舉辦「淡水文化市集」,改變老街空間的文化體驗;1994年全國文藝季在淡水舉行,同年淡水各界熱心人士(包括藝術家義賣)捐助成立淡水文化基金會,1995年,基金會即投入淡水老街拓寬之文化保存社造運動,發行「文化淡水」社區報,團結老街居民參與老街拓寬規劃爭取留設人性化空間,舉辦淡水文化五月節,強化淡水老街的社區意識與文化認同。
進入21世紀,淡水老街店家累積多年的社造經驗,更加充滿自信,展現屬於自己的文化風格,我們看到紅樓歷史建築變身成庭園咖啡,三協成自設糕餅博物館,登峰也大手筆在老街規劃興建魚丸博物館,還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在老街落腳,開設藝術空間。於是,當政府規劃在淡水推動藝術村政策之際,我們勇敢提出「淡水老街藝術街坊」營造計畫,希望延續淡水老街的社區營造運動,並配合政府的藝術村政策,讓淡水老街中已經存在的個別「藝術街坊」,可以相互交流聯誼,組成聯盟,隨著「淡水老街藝術街坊」營造計畫的起動,讓淡水老街有機會變成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開放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