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跨越世紀 反映時代心聲
 
  06 要聞
抓「烏」補色 2008淡水烏魚藝術節
 
  03

專題
淡水烏魚的奇幻之旅

 
  論壇
培力社區,共同營造人與自然諧和的大屯溪物語
 
  社區營造
從書法到春聯
 
  藝文活動
2008滬尾蘿蔔祭—淡水好彩頭
 
  短訊
雲門舞集落腳淡水 在地民眾期待
金枝演社《山海經》於滬尾砲台演出
 
  >>其他期別  
 

 
 
 
>>專題
淡水烏魚的奇幻之旅

許慧明

100-2
春天的淡水河口滿是小烏魚的幼苗「烏仔栽」
(照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林國峰)

春天的淡水最適合在河邊散步!觀音山倒映在淡水河面,日落時紅紅的夕照,彩霞滿天的景緻,加上拂面的春風,格外引人遐思。

而春天的淡水河邊還有更奇妙的風景,你會看到成群的魚兒在河裡,就在你眼前的岸邊悠遊嬉戲,稍微在河邊停駐,你還會驚喜地發現魚兒會飛,牠們竟會飛出水面,在淡水河面上此起彼落的跳躍。

春天的淡水河口滿是小烏魚「烏仔栽」

原來春天的淡水河口、淡水港內,滿是魚兒!你看到這樣奇妙的景象,正好奇地想探問時,岸邊的釣客或者剛路過的老淡水人會告訴你那些都是烏魚,大烏魚和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小烏魚「-烏仔栽」!

你要問這麼多小烏魚「烏仔栽」是從哪裡來的?這些烏魚跟我們耳熟能詳的高貴食品「烏魚子」那種烏魚有沒有關聯?沒錯!淡水河口、淡水港內到處都是的小烏魚「烏仔栽」,正是秋冬之際從中國長江河口東海大陸盆隨著北方的冷洋流南下的烏魚群,牠們洄游到台灣海峽產卵孵化而生的烏魚幼苗。  烏魚最喜歡21-22℃的水溫,每年當海水溫度驟降時,烏魚群便隨著洋流南下,第一站就到淡水,再沿台灣海峽自淡水、新竹一路而下,在台灣海峽適當水溫的水域中產卵孵化,傳育烏魚幼苗。這些烏魚幼苗在誕生後,再順著黑潮支流沿台灣西部北上到淡水河口。

烏魚每一年定會在秋冬寒流來臨時迴游到淡水

淡水河口的烏魚,一般在春天時,孵化的小烏魚隨潮流北上,在淡水河口地帶覓食棲息,繁密的小烏魚(烏魚栽),在潮間帶正如一波波黑潮,幾個月後,長大的小烏魚,會再游向大海隨著黑潮支流往北洄游到東海長江河口。

每一年秋冬時節,成群的大烏魚又會像識途的老馬回到淡水河口,這些烏魚沿途吸取洋流上的豐富營養隻隻碩大肥美,正如淡水俗諺所說的「九月烏,卡肥豬腳箍」。尤其是雌烏魚適值產卵期,牠們洄游到淡水河口時魚肚裡已都懷著飽滿的烏魚卵。所以,在漁民心目中,烏魚是一種「信魚」。因為烏魚每年一定會在秋冬寒流來臨時,迴游到淡水,形成「烏魚汛期」,帶來豐盛的漁獲,為漁民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被譽為「烏金」。

100-2
100-2
烏魚是淡水河、海數量最多的魚類
(照片提供/登峰魚丸博物館林國峰))
烏魚的生態與習性

烏魚是鯔科魚類的一種,從它的類型,在台灣地區便有10種的近親變種。此類魚類都是屬於硬骨魚綱鱸形目鯔科。烏魚的學名是Mugil Cephalus  (Linnaeus,1758),俗名烏仔魚、烏仔、烏頭,擁有背鰭二枚,軟條部及硬棘部遠離,腹鰭次胸位,具有一硬棘五分枝軟條,主上領骨之後端被眶前骨覆蓋,脂性眼臉甚厚,體背呈橄欖綠色,腹部為白色,幼魚時為圓鱗,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為櫛鱗,側綠13-15條。

鯔科魚類廣布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水域,全世界有13屬95種,常隨著季節洄游遷移。在亞洲地區棲息於長江口外東海大陸盆的烏魚,在很早的時期就被人注意。三千多年前,商代遺址裡,便發現有鯔魚的骨塊。

十六世紀明代著名的「本草綱目」便指出母烏滿腹的魚子是一道美味,而福建沿海的漁民更不惜冒險,定時在寒冷的冬季,渡過黑水溝到台灣近海捕捉、製作這時令之美-烏魚子。

烏魚在人類的觀察記錄裡,是一種定期洄游遷移的魚類,喜歡棲息於攝氏8-24°C的水溫,在水溫21-22°C、鹽度千分之三十二點五至三十三的海水產卵。
每年農曆九月冬北季風開始吹襲台灣時,烏魚群便大量集結於台灣北面黑潮本、支流會流處,隨著北方寒流而南下台灣海峽,第一站便是淡水河口,氣溫愈降,烏魚便日趨往南,經新竹、苗栗、嘉義、台南,大致在冬至前後抵達高雄、屏東一帶,從林邊溪以下便陸續產卵。

第一批進入台灣海峽的烏魚群,發育尚未完全,體態肥碩,稱為「先頭烏」;冬至前後的烏魚群,因公、母烏魚發育完整,體內大量儲存魚卵、魚鰾,「正頭烏」;產完卵再洄游北上,軀體消瘦,稱為「回頭烏」。

歷史上的「烏魚旗餉」


台灣捕捉烏魚經歷數百年的歷史時空,不同的政權對漁民都有不同的管制與徵課,最特別的便是烏魚旗餉。

十六世紀後葉,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後,便積極在遠東佔領殖民地進行商業掠奪。進入台灣海峽後,便發覺福建沿海漁民捕捉烏魚的訊息。1624年佔領台灣澎湖後,便下令進入台灣沿海漁民須先向大員的荷蘭殖民政府申請捕漁許可證照才能進入漁場捕捉。烏魚捕捉後整船駛回大員,由官員依照捕獲量,征收十分之一的稅額。

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人,隨後的鄭經、鄭克塽除大量拓墾土地外,大都依照荷蘭人的成規,繼續徵收漁稅。

清朝政府在1683年打敗明鄭政權,取得台灣後,漁稅成為地方政府一項重大雜餉。漁民所使用的網、罟、滬、船都要依例繳納一定數額的稅金,烏魚捕捉在某些地區更成為特殊的餉稅。

康熙末年巡台御史黃叔璥在他著名的著作台海使槎錄中,赤崁筆談篇便提到「烏魚旗」是鳳山縣的一種雜餉。

鳳山縣因漁民有遠自廈門、澎湖,便規定發給「烏魚旗」的枝數及式樣,一枝「烏魚旗」用白布一幅,上面刊刷「烏魚旗」字樣,並填寫漁戶姓名,由鳳山縣以縣印鈐蓋,捕魚時,須插於船頭才能帶網採捕。

「烏魚旗」在鳳山縣志,規定僅有94枝,每枝須征納銀錢1兩5分。

日本帝國取得台灣後,烏魚捕捉的方法已大幅改變,漁民捕捉烏魚後,在市場交易,由日本地方政府依照交易金額抽取稅金。

數百年來,每年冬季12月到隔年2月烏魚群繁殖的季節,便是漁民所謂的「烏魚訊期」,台灣許多近海漁民都是摩拳擦掌,等待這個烏金的季節。

跳烏、旋網、巾著網

數百年來,捕捉烏魚的方法,從最原始的「跳烏」,改為旋網捕法,再引進西方巾著網捕法,捕捉的數量則隨著每年烏魚群的數量來決定。

跳烏是最早的捕捉方法,漁民在烏魚群必經的路線上,撒漁網下水後,便綁在木筏上,由漁民在後拍打水面,烏魚群無處可逃,驚慌之餘,自動衝跳到竹筏上,漁民在竹筏上捕捉的烏魚便是跳烏。

旋網是早年許多漁民使用的方法,由4-8艘竹筏一齊合作作業,所使用旋網有二種:一種有囊網,另一種是無囊網,漁民發現烏魚群後,合力放下旋網,將魚群包圍;用有囊旋網時,便逐漸縮小包圍圈,趨使烏魚群竄入囊網;使用無囊網,則須在所圍網內,以竹筏打擊水面,驚嚇魚群,使魚群亂竄,刺入網目中。

巾著網的面積大,由許多長方形網片組合而成,網長約8、9百噚(一噚6呎),網深80噚,漁民發現烏魚群後,兩艘唯一組的漁船,便由船長下令各朝一方投網,將烏魚群包圍繞圈後,兩船就會合開始收網,先收網的底部,使原來呈圓筒形的網成袋狀,再慢慢縮小網袋,入網的烏魚便很難逃脫。往往一網可捉數千尾以上。

春天滿佈淡水河口烏仔栽,秋冬肥美的烏魚群正是淡水人記憶鮮明深刻的烏魚奇幻印象!!
 
 
1

Ccopyright © 2008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