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專題 |
在地領航~ 營造藝文版圖 |
打破藝術工坊298的大旗艦迷思 |
|
在地人對中正路298號的日式宿舍充滿歷史感情,卻
面臨縣府執意拆除的命運(攝影/許雁婷)
打造藝術街坊一直是淡水藝文界衷心期待的大事。不過,隨著這幾年台北縣政府、淡水鎮公所陸續舉辦的活動、或是軟硬體的規劃操作,卻令人為藝術街坊的未來感到幾許的憂慮。我們看到幾次大型的藝文展演活動, 它們所強調的焦點,僅在於規模的大小或是曝光率高的話題,缺乏真正在地藝文工作者的高度參與及高質量的內涵。
雖然, 淡水鎮公所對於鎮有土地屋舍的規劃,較能採納地方各界的意見,以整理、維修取代大肆改建的方式,進行硬體的保存。但台北縣政府的方法則顯得粗糙,它直接訴求拆除改建,認為全盤的修建、重造藝文空間作為藝術街坊的旗艦,才能使藝文展演活動有所發揮;但是很明顯的,縣府這項決策並不是最好的策略,淡水地區不乏許多藝文展演空間,而老街街區裡的藝文空間與藝術工坊298的距離都極為接近,彼此間充滿著競合關係,新的大旗艦計劃沒有結合在地藝文資源,反而會削弱這些藝文展演的氛圍,失去它原有的特色。
尤其,這個地理區塊是日本統治時期的核心地帶, 日式的行政機關、員工宿舍在大量翻修後,「藝術工坊」是少數留存的宿舍群落,也仍然保有背倚砲台埔, 錯落有致的景觀天際線意象,貿然拆除藝術工坊的日式宿舍,改建為三層新建物,是一件嚴重的壞事。
台北縣政府要領航淡水的藝文應該是帶頭尊重在地的藝文環境,尤其是捍衛淡水的山水天際線、景觀線,讓藝術空間與自然環境取得一致的和諧,最明顯的實例便是鎮公所將鎮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除作為「藝術川堂」,讓淡水禮拜堂驚艷呈現於大家眼前。而「藝術工坊」要作為淡水鎮藝術領航旗艦,則是要更遠、更大的考量。
其實,藝術工坊要做為藝術街坊的旗艦仍然是可行的,縣府應放棄大型建物興建的迷思,而是以精緻細膩的手法,用藝術街坊櫥窗的風格,進行原建築物的維修及整理,做為在地藝術工作者、表演團體諮詢的窗口,藝文展演活動信息公告的展示中心、聯誼溝通的平台……;再搭配淡水鎮公所將整理的藝術村、藝術家工作室一同營造在地特色,這些效果將比起單一的藝術旗艦更具有群聚的作用。
藝術工坊若真能保有它的風貌與後面的地景地貌相配合, 再結合周邊淡水鎮公所的文化大樓、藝術村、藝術家工作室,一定能勝任淡水領航的龍頭角色,否則,就僅能成為一艘無在地淵源的孤立旗艦。
|
淡水中正路老街商業環境調查分析 |
|
近年隨捷運淡水線的通車,加上金色水岸、漁人碼頭與淡水古蹟博物館的重整規劃,便捷的交通帶進新一波淡水旅遊人潮,也使淡水老街的商業型態產生急遽的轉變。
淡水中正老街店家商業類型統計圖(2008年底調查)
民國87年的中正路拓寬,加速老街市街產業的更替,許多店家於整建期間,紛紛轉投入餐飲小吃、特產販賣、藝品飾品等行業,形成老街一波新舊店面的轉換。過去以供應在地生活需求為主之傳統產業,如布莊、西服店、家電五金、雜貨等,逐漸自臨街店舖之間退隱。
川流不息的觀光人潮,使許多外地人與淡水人競相爭取租約投入市場,老街的店租幾年間翻轉數倍, 許多世代居住於老街經營產業之屋主,敵不過市場的變化與店租競爭,陸續將店面出租經營。數年間,各式全國、跨國連鎖店林立,現在行走於老街,真正由老街在地人經營的店舖已所剩無幾。不過,也有少數傳統產業經營者在面對觀光化後,由下一代接手,將本業轉型提升,以應時變。此次在淡水文化基金會於2008年底針對中正路老街約240間店家所做的調查中,於店齡統計方面,1 7 . 5 %的店家在老街開業已三十年以上,多為淡水已有口碑與廣大在地客群之知名特色業者, 如老糕餅店、魚丸魚酥、藥舖、老牌飲食店、銀樓及少數在地服務產業;十五年以上者則佔12%。
淡水中正老街店家店齡統計圖(2008年底調查)
民國86年捷運通車前後帶進新一批店家進駐,約佔現今店家數的兩成,主要以小吃餐飲、便利商店、服飾藝品為主。中期接續在老街經營五至六年者有18.5%,循國內觀光產業發展的模式,各地特色小吃及不同景點的特色藝品與各式連鎖也開始加入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於近兩年內開業之店家數達三成以上,年輕店面佔老街商家極高比例,有許多都為時下流行之茶飲、點心、飾品紀念品與連鎖品牌店面等。此外,更不乏歇業招租或預備停業頂讓者,可見老街商業經營與產業型態仍處於快速流動變化的狀態。
而現在老街店家屬於連鎖經營性質者,如麥當勞、丹堤、7-11、屈臣氏、台灣大哥大等,則有52家,佔全部店家數約五分之一。在店面所有權狀況方面,自有經營者約佔四分之一,其餘皆為租賃。由老街在地人與其他淡水居民經營者則佔總數的五到六成,其中也有不少外地人因為在老街經營店面進而於淡水落地生根。
綜觀而論,中正路老街發展甚早,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其成街背景與近期崛起之金色水岸、公明街不同,非純然因應觀光消費。除了福佑宮前的公有市場,鄰近老街、隱身巷弄的清水街肆至今仍是淡水最重要的生活集市場域,淡水主要機關單位、金融機構沿街林立,這也使老街即使在面臨觀光發展的快速變化,仍可見回應在地生活需求之店號,使老街商業發展呈現一定程度之多元性,固定與流動的面貌並陳。惟在訪查的過程中,也不難聽見傳統生活服務產業的經營者表示,雖然仍堅持服務多年忠實支持的顧客,恐怕也已是最後一代,等到退休之時,店面也僅有轉租一途。而淡水鎮公所等公務機關遷址與公有市場拆除改建,又會為老街商業環境帶來什麼衝擊影響,值得關心探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