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義山里社區踏查紀實
                                                                                      
圖文/蔡瀛     

  為規劃製作一份精美的社區刊物和詳實的社區地圖,我們邀集了淡水文史工作學者謝德錫老師、淡水社大張惠莉老師、淡江大學楊新格助教、金色淡水刊物張淳善記者、前自立晚報國會組許永傳主任、大里高中退休老師陳勝雄先生、中央產物退休經理王大江先生、義山里高木林里長等一行十餘人,我們選擇一個晴朗的上午,展開社區資源踏查工作。

     「龍蝦嶼」的百年老樹土地公

義山里第一個景點叫百年老樹「土地公」,位於古時偷渡港「龍蝦嶼」。
  從淡金公路進去,步行約廿分鐘,就可以看到百年老榕樹及古老土地公廟,廟中無神,以尊敬神祉的石頭代表守護神「土地公」。在地的淡水人都知道「龍蝦嶼」是抓鰻魚苗的地方。「龍蝦嶼」是清代漢人移民來台的非正式登陸點,上來的幾乎都是獨身的「羅漢腳」,他們來到台灣的第一個落腳處就是「龍蝦嶼」。
  臺北縣政府民國八十八年公告保護這裡的百年老樹,但附近區域沒有民宅,徒留一片荒蕪,人行及機車勉強才能來到此孤島景區。

下圭柔村的候鳥埤塘與藝術聚落

  候鳥進入台灣的第一站並非關渡平原,當遠渡重洋的各種候鳥遠從千里來台渡冬,在台灣西部的第一站應該是淡水義山里海邊的「下圭柔村91巷內的埤塘」,遠渡重洋的候鳥,來到此地先飽食一番後,打個盹,再繼續南飛。
  整理現有的埤、池、塘,以吸引更多的候鳥,成為台灣候鳥觀賞的第一站,似乎是當務之急,有必要動員里民進行疏浚埤、池、塘,使有氧化嚴重的沼澤區,再顯生氣。
  在區域景觀方面,可以泓安醫院為中心,闢建有山有水及田園景觀的旅遊地點。目前區內,良田成片,以種植疏菜為主要農作物,養雞、鴨、水牛等,加上外來的候鳥,形成絕佳的田園景觀。這裡向西可遠眺觀音山,東邊則是大屯山系,區內建築物少,視野非常寬闊。
  踏查團一行人來到義山里原工業區,區內因工廠外移,已轉為藝術家進駐的創藝園區,區內沿著91巷,看到沿路大型美術創藝造型,更吸引踏查團的好奇眼光。工廠外移後的廢棄廠房,因房租便宜,甚至是業主借給藝術團體進行各種大型的藝術創作,已略具藝術村的雛型,如果能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更具文化觀光價值。

回首頁 返回TOP

 

 

 

 

 

 

 

 

 

 

 

 

 

     探訪「吳梅溪」百年古厝
                       
陳勝雄

 

  義山里下奎柔山九鄰七十二號,名叫「吳梅溪」的百年古厝,是前水後山,尚有人居住的古色古香宅第,值得大家尋幽攬勝,發思古之幽情。
  「吳梅溪」古厝主人,今年八十八歲的吳李滿阿嬤說:「古厝始建於民國元年,歷經四年才完工,房屋建材完全由唐山船運而來」。
  「吳梅溪」古厝是閩南式建築,整個屋宅呈ㄇ字型,就是典型的正身、護龍。門廳前有一石刻匾額,上題「吳梅溪」三個大紅字,吳阿嬤說:「梅溪是吳姓先祖來台,因惦記唐山郡邑名號,所以取名吳梅溪,表示不忘本」。門戶兩旁有副石刻的對聯,上聯是「梅竹為鄰畫錦來三鳳」,下聯是「溪山環宅奎光聚八龍」,對聯意思是歌頌古厝藏風聚氣,龍來鳳儀,山水護宅 ,梅竹為友,清幽典雅的風水宅第。
  進入古厝大廳,吳阿嬤說:「這叫公廳,家族晨昏膜拜、頂禮的神聖地方」。供桌上奉祀三尊神明及吳家祖宗牌位,三尊神明中,左邊是驍勇活潑的哪吒三太子,右邊是慈眉善目的福德正神,一眼可以認出,但是中間一尊神采奕奕,卻不知是何方神聖。吳阿嬤趕緊上前頂禮並介紹說:「這尊神明是吳家的衣食父母,祂是染布公」。阿嬤接著說:「三百多年前,吳家先祖來台,從事漂染布料的工作,當時的人都非常尊崇自己賴以為生的職業祖師爺,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祂的聖誕,我們家都虔誠的祭祀,感恩祂」。
  打開古厝公廳,門前是吳家大稻埕,吳阿嬤說:「大稻埕是家族平日居家休閒、聚會活動、或農忙時曬穀、曬農作物等多用途的地方」。離大稻埕不遠處,有一個埤塘,約一甲多,塘面壯闊,波光粼粼。再往遠處,農田畦畦起伏,高低疊翠,三三兩兩水牛悠閒地倘佯,牛背佇立著烏鶖或白鷺鷥,牛和鳥相依相惜,怡然自得,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靜謐、和煦、安詳的氣息中。極目遠眺,但見淡水河對岸的八里著名的觀音山聳峙,美景自然。在「吳梅溪」古厝前遠眺,ㄧ定會使生活在終日塵囂忙碌的都市人,盪心滌慮,心曠神怡。
  吳阿嬤回憶生活在「吳梅溪」古厝的日子,吳家擁有二十餘甲農田,有八戶佃農幫助耕種,雇傭之間,互敬互讓,和樂融融,而古宅前面這一甲多面積的埤塘,對吳家來說厥功甚偉,除了做為終年下游農田灌溉的「源頭活水」之外,埤塘兼具防火、洗滌、休閒活動等功能,而塘中水族魚蝦更具有經濟的價值。吳阿嬤說:「過去每二年重新放養水族類種苗,等二年後魚蝦長大,把埤塘水放乾,佃農們大家同心協力捕捉埤塘魚蝦」。阿嬤高興地說:「每次漁貨量大約一千多斤,吳家把它分成九份,吳家ㄧ份,八個佃農各一份,讓和「吳梅溪」相關的大家族,大快朵頤」。這樣農家共作、共享、共樂純樸幸福的生活,令人稱羨。

 吳阿嬤回憶說:「想當年嫁到吳家時,除了打理日常三餐瑣事,養兒育女之外,農忙時還要下田幫忙,只有農暇時, 步行到半小時腳程的龍蝦嶼海邊,撿拾海菜、貝類、魚蝦來佐膳,日子過得雖然忙碌,卻是充實、愜意。時間過得真快,如今已老態龍鍾了!」
  「吳梅溪」這座百年古厝,仍舊屹立不搖,歷久彌新,還有吳李滿阿嬤,她任勞任怨、慈祥純樸、閒適安詳的心,更是越陳越香。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