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取稅務的海關角色演變到軍事駐防重地的「淡水海關碼頭」,這個屬於公務機關及軍事管制的空間,長期以來對外人而言是個充滿神祕的區塊,其中高高的圍牆及門禁管制的作為,更嚴重的阻絕了空間與淡水在地的關聯。對所有淡水人而言,淡水海關碼頭是一個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訊息陌生的地方。這樣的觀感一直到了民國87年,為了擔憂因建設而破壞淡水河岸生態及景觀的反興建沿河快速道路議題的發酵,學者與淡水文史團體因而組成了「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他們藉由抗爭、連署、與政府及民意代表對話的過程,並以指定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海關碼頭、水上機場及氣象觀測所,幾個沿淡水河畔而建築的歷史空間為古蹟來做為搶救淡水河岸的策略。就在眾人多方奔波與努力下,終於在民國89年6月27日以代表淡水開港徵稅重要性的「淡水海關碼頭」,終經臺北縣政府將其指定為縣定古蹟。
冠上古蹟稱謂的「淡水海關碼頭」仍為軍方所用,為此管理維護的工作也由軍方來負責。可惜年久失修又欠缺正確保養的「淡水海關碼頭」,因歲月及河水的衝擊,碼頭的東岸開始傾圮甚至倒塌。這個因失去軍事功能又嚴重損傷的碼頭,也因此交與文化資產管理的單位進行修復、活化及管理的行動。
此刻,我們欣見古蹟交與文化單位來管理維護,更欣慰毀壞的古蹟空間開始進入整修的階段。但「淡水海關碼頭」從交付文化局管理開始,屬於空間修復與活化的議題卻仍封閉在高牆之內作業,對於未來古蹟空間修復與活化的方向,在地居民仍舊是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淡水海關碼頭」與在地的關聯。而文化資產保存最可貴的是,與在地情感一脈相通的歷史,這個與在地環環相扣的生命共同體,才是文化資產見證歷史最可貴的精隨。
在此誠摯的呼籲:文化資產經營管理的作為,應改變過去政府與專家單一決策的思維,從尊重在地生活的情感開始,進而廣納不同見解與聲音,在空間上回應古蹟本體歷史意義與價值,力求將封閉的空間轉換成對「人」友善的空間;在活化議題上應力求以在地情感的觀點出發,而非以觀光導向的思維去經營歷史空間,並從中架構「在地出發,放眼世界」的信念,拋開過去不當的觀念與不適切的作為,讓曾經不當的歷史高牆倒下吧!期待政府與民意能從學習與尊重的心態中,戮力落實文化資產「為民共有」的目標,相信「淡水海關碼頭」的活化與再利用對在地居民而言,會是一個新價值核心的誕生和一個期待擁抱「城市老空間」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