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新時代‧新契機

對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期待
                                                                           張寶釧    

壹、緣起

  民國9471日,在政府及民眾期待下,「淡水古蹟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為台北縣第四座縣級的博物館,這是一座以古蹟建築保存及歷史文化發展為主軸的博物館。當時,博物館的誕生,不僅代表政府重視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決心,更是台灣對文化資產保存邁向積極作為的新紀元。而隨著社會的轉型及民眾對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日益重視,「淡水古蹟博物館」由管理整合淡水18處的古蹟與歷史建築,成長成為整合及管理淡水27處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公部門,這項龐大的空間管理及不寬裕的人力與經費編列問題,確實對年輕的淡水博物館而言是一項沉重的挑戰。短短五年多的歷練,淡水古蹟博物館經營已從青澀漸趨穩定,而短缺的人力與經費也漸漸朝向合理的編制,此刻,面對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及建國邁入10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古蹟博物館是否已經準備好升格後所該面對的格局與挑戰?在此,我們衷心期待,也誠摯的企盼一個真正準備好升格的博物館,在淡水這個人文薈萃、資產豐富的地方。

 

貳、博物館面臨的隱憂

  博物館的任務不只於活化經營古蹟空間而已,對於城市整體風貌的保存與城市發展,同樣具有帶領的責任與實際推動的義務。是故,除了經營管理行銷、教育推廣的策略外,在空間整合與發展必需連結都市規劃、建築法規、政府組織等相關的配套措施,並真實的與城市空間、生活經驗緊密結合。換言之,活化文化資產的態度將不再限於固定且學術的想像,而是發展一套可溝通、可調節的語言,逐漸形成來自人類生活集體記憶與在地認同的文化主體意識。為此博物館應瞭解目前所面對的隱憂,找到面對衝擊的策略。

 以下幾個衝擊值得思考:

一、城市發展對歷史風貌保存的衝擊

  觀光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開始期待更多商機,於是「開發」,成了政府與社會大眾振興經濟唯一思維。為了要引進觀光新視野,就需開發新的景點與設施;要增加新的空間,就向大自然爭地;要增加人可使用的空間,大樓就一棟比一棟蓋得高,種種只要有商機就開發的做法,陸續發生在生活的城市中。這些藉由非自然方式所取得的開發,不知不覺改變了自然法則,城市在人類追求利益下,忽略土地在地形地貌的改變,開發影響著潮汐變化、溫差調節、歷史脈絡及整體風貌,⋯,這些讓人無法察覺的改變,漸漸衝擊著人對空間、時間的記憶,而城市曾有的歷史風貌與生活軌跡也在開發中漸漸消逝。此刻,身為管理文化資產的在地管理機構,博物館該有的作為是什麼?

二、公園化對文化資產的衝擊

  由於觀光客對文化資產教育的不足,抱持觀光就是為了放鬆與遊玩,只要自己喜歡、方便,個人在觀光行為中每一件事都使用金錢來衡量,因此,當淡水古蹟博物館不需收取費用開放自由進出開始,毫無管制的參觀人次,正一吋一吋的消費古蹟空間的結構、建材、生態與環境,許多隨心所欲隨意亂丟的垃圾、隨意的停車、隨意喧嘩、隨意竊取、隨意侵犯隱私等案例在再發生,促使了環境的被破壞、空間寧靜感的消逝等等,遊客甚至認為不知道這是錯誤,所以發生錯誤是可被原諒及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更成為斲傷古蹟主體的殺手。目前,這種過度觀光的思維充斥在被觀光的歷史空間內,對於空間、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環境品的質衝擊,是令人憂心的另一個議題。

三、博物館人員的去專業化

  堀入憲二教授在第五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從聚落保存、造街運動到實質空間保存策略」一文談到,任何事情在其成功之前,背後都有著許多看不到的努力。特別是地方行政的承辦人員,有一共同的特徵,就是不斷的持續努力,有超過〝業務承辦〞的固執與堅強的信念在支持才可成功。博物館做為地方發展的觸媒,除了活化經營及空間整合、教育推廣與產業結合策略之外,做為地方溝通平台的角色扮演是否恰當,在於執行者認知與努力方向是否適切?一個好的政策,若沒有正向的執行,會將原來的美意變成不對的政策。可惜,目前博物館人員的任用仍以公務系統為主要管道,對於需要博物館專業知識與認知的專業人員聘用仍有需多檢討的空間,另外,公務人員在服務心態的調整,加以近期政府考量人事費用的節制將面對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採以「人力派遣」的機制,將流動性大又欠缺專業素養的派遣人力置於最前線,無疑宣告博物館沒有所謂專業的接待的事實等等,這許多人事問題正衝擊著博物館未來的轉型與經營,面對這個議題,政府與博物館執行人員思考因應對策了否?

 

參、對博物館的期許

   「淡水古蹟博物館」,是一個從在地出發,放眼世界的文化機構,身為政府為民服務的第一線,應該學習廣泛收集資訊及廣納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資訊與聲音中,歸納出貼切活化博物館的方案,為真正落實文化資產保存「為民共有」的目標而努力。以下建議與期待,企盼「淡水古蹟博物館」在新的時代,能建立一個親民愛資產,創意有風格的新思維與新作為。
 

一、反省當前台灣觀光行為對城市發展與文化資保存所帶來的衝擊

  隨著觀光形式的演變,文化觀光已成為現階段觀光的趨勢與經濟發展的冀望,此刻每一個歷史空間的修復與再利用所思考的方向,大部分都會以考慮是否對觀光發展與地方經濟的效益有所幫助。這一種為地方發展而修古蹟的作為,忽略了修復是延續古蹟本體的壽命與保存價值的真正使命,尤其,當大眾對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後衝擊的體認尚未瞭解時,文化資產保存教育的推動與反省,甚至學習改正負面觀光行為所帶給城市發展與文化資產破壞的衝擊,在現階段似乎比開放古蹟空間更為重要,對此議題,博物館能否有反省的能力與適切的作為,是值得期待。 

二、符應民眾的期待

  「淡水古蹟博物館」雖然只有短短幾年的淬煉,但是博物館和淡水的生活是息息相關,過去因為人員與經費的不足,導致未能盡善盡美的地方,此刻逐漸到位的人力與經費及陸續收回的歷史空間,相信能提供在地居民更豐沛的感受與緬懷歷史、分享空間的氛圍,甚至於可以結合在地生活需求去締造活化空間的機會。因此,民眾期待文化局或博物館能開啟與居民對話的機制,並能從在地生活的觀點去考量歷史空間在未來的用途,更能以寬闊的視野來架構淡水整體的規劃與需求,我們期待建立更多開放的訊息與討論的機制。因此,如何開啟與在地居民對話的機制?如何結合民間的力量來共同管理維護或經營古蹟空間?我想只要政府有心、民間有意,再造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後的價值是指日可待。市民期待政府能符應民意,讓民間能與政府共同創造出淡水城市的新意象。 

三、建立歷史空間不等於閒置空間的概念

  一個充滿歷史價值的空間被保留下來,它就一定要成為閒置空間嗎?許多人這麼想,閒置空間應該要充分再利用,否則就是浪費,就有可能被稱為蚊子館,管理單位就應該要被檢討,該單位是否不盡責。事實上,古蹟建築被保留下來有其一定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它也許代表著某一時期的建築工藝;也許這個空間曾經居住過那一位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也許這是某一年代的歷史精髓或重要歷史事件的代表;也許這個空間記錄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史;也許⋯。所有的古蹟或歷史建築空間,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當空間進行修繕與再利用的思考時,應在古蹟本體的歷史精神下去架構整體的方向,縱使這個空間未來可能無法自負盈虧,主管單位仍應以保存古蹟本體為前提下去思考未來,不應將此列為閒置空間而隨意招商去只為經費而活化空間,如果開放無法保護好古蹟本體,那麼歷史空間一定要全面開放嗎?或者能採以低密度開放的模式,除了還原空間的歷史價值,更真實的是,落實保存真正的目的。

 四、博物館應建構與在地居民夥伴關係的經營模式,落實在地方管理的機制

  政府長期以金字塔管理的模式來經營地方發展,這種由上而下的管理思維,在民意、落實政策、發現問題、調整策略等即時性的反應,常因窠臼制度,空間的距離而失去應變先機。而此刻的社會正準備以文化來發展觀光,企盼開創另一波經濟的高峰,做為一個經營在地文化事業的政府代表,博物館就地方發展可以擔任的角色益顯重要。因此,博物館在地方發展的角色該如何定位?策略的執行與運作的目標又該是那些方向?最後的定位與成效都是社會對政府的期待。因此,建議政府在協助地方發展時,除了硬體建設的作為之外,以在地管理為主的軟實力,更是地方發展應該優先操作的方向。

 

肆、結語︰新時代.新契機

  期盼博物館有嶄新的作為

  「淡水古蹟博物館」以溝通平台角色做為地方發展的觸媒,面對淡水在地的民意、地方政府、社群、文教單位、文史工作者、地方業者、工作夥伴,乃至於直屬的市政府與文化局長官,在承上政策的執行與民眾心聲的轉呈中,能誠摯扮演適切的溝通平台,尤其面對民眾無知的觀光行為,乃至政府對發展零碎的規劃與對文化資產保存的輕忽,博物館必需透過行動來轉換不對的政策。在尋求適合淡水的模式中,運用活化經營的機制,將空間分區型塑特色,並積極行銷宣傳,力求以成效換取民眾與專家的認同,在透過文化資產守護的環境策略與守護行動,傳達文化資產保存教育的生活化。另外,以積極的態度操作空間再利用,以此做為活絡地方經濟的介 面,善盡產業發展帶動者的角色,期待在適當條件與環境下,結合在地產業,以創新、永續概念,透過共同價值的凝聚,朝「價值展望與議題誘導」模式,帶動民眾自發參與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工作,一起為展新的格局而努力。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