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重建街及週邊巷弄應整體規劃為

漢人歷史街區

                                                                   蔡以倫

  為檢討淡水第一街「重建街」(六號道路)開闢計畫,新北市府於5月23日邀請淡水文化基金會與社區居民代表研商,並做出重要結論,重建街道路工程由文化路口施作至30號建物(即王昶雄故居)旁停止,道路形式將不侷限於車道,亦可包含車道、步道。此決議對尚未拆除的重建街前、中段,保留整體街道古蹟原貌,預留正確方向的伏筆。

  在前縣府主導下,去年12月7日展開重建街拆屋拓寬工程。歷經半年工期,第一階段工程迄今仍在施作,鄰近居民生活大受影響,抱怨連連。民怨之首,在於決策不透明,居民無緣參酌。至於古蹟密度較高的第二、三階段,是否拆除,民眾急想知道進度與答案。

▲新北市副市長親自主持重建街六號道路會議

(攝影/顏志新)

  新北市政府終於在5月23日召開工務、文化、交通、城鄉等跨局處會議,由許志堅副市長召集,並邀請淡水文化基金會與在地居民與會。淡水文化基金會在會中表示,重建街為淡水漢人街區主體,道路拓寬勢將拆解文化空間,期望文化局、城鄉局放大視野,整合鄰近巷弄空間意象,重視並保存區域文化環境。

  淡大建築系黃瑞茂教授、前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林志銘、淡水社區大學主任張建隆、在地攝影師阿忠哥與居民代表等,也陳述對重建街的情感,企盼保留老街歷史文化;執行空間規劃與道路復舊設計,除考量防災與古蹟保存,並需爭取更多居民對話與生活的空間。

  許副市長會中表示,重建街在淡水的歷史定位不容忽視,將朝「能保存多少算多少」的方向努力。會中並決議,道路施作範圍至30號建物旁,32號前設計囊底路供居民迴車。道路形式不全以車道開闢,亦可包含車道、步道等形式。並責付工務部門,針對車流動線、道路鋪面材質,將向地方民眾進行說明後施作。

  許副市長並委託淡水文化基金會,協助列出地方關心議題,交相關局處解答,嗣後對地方民眾說明。基金會也隨即於5月24日於基金會會館召集社區民眾會議,整理居民關切各項議題,包含資訊公開不足、路面與交通動線設計、古蹟指定、停車需求等,彙送市府。

  市府執事者正視重建街歷史文化地位,對此我們深表歡迎。但企盼市府城鄉發展局、文化局等單位,更應該被賦予主導性角色,除古蹟「點」的修復外,更應容納重建街區與鄰近巷弄的整體設計,以滬尾漢人街區獨特區域文化為主體,規劃設計空間意象,並滿足居民生活對話需求,才符合重建街區在淡水的歷史文化定位。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