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淡水
終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鄭順仁
15世紀到17世紀是世界史上很重要的大航海時代,又稱作地理大發現。歐洲的海上強權國家經由海洋探索世界,並且藉著優勢的艦隊武力,征服美、亞、非各洲,進行貿易通商和殖民統治,開啟人類文明的全球視野。就東南亞來看1624年荷蘭先佔領澎湖,繼而佔領台南,控制台灣的南部,台灣南部成為荷蘭的殖民地;1626年西班牙佔領基隆和平島,且在1629年將勢力深入淡水,在該地區興建「聖多明哥城」(即是淡水紅毛城),控制台灣的北部,台灣北部遂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在那個台灣歷史上的荷西殖民時期,淡水港口儼然成為國際貿易通商交易的口岸,淡水地區的生活型態是經歷了一波波衝擊的,荷西殖民時期也同時開啟了淡水人的全球視野!
遙想當時的國際舞台,荷蘭和西班牙都是從歐洲縱橫海洋,走向全世界競逐經貿利益、擴展殖民領域的海上強權國家。荷蘭在鞏固台灣南部的勢力後,於是接著揮軍北上,攻打西班牙,在1642年趕走西班牙,佔領淡水,直到1662年,被明鄭趕走為止。但是,自明鄭以後的清代淡水紅毛城,在1867年卻被英國租借,成為大英帝國的租界,英國利用淡水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也在紅毛城左邊興建了一棟紅磚洋樓作為領事館官邸。這一百多年來,淡水紅毛城一直由英國和其委託授權的外國政府管理。直到1970年代,淡水鄉土文史工作者吳勝雄先生,出版北門鎖鑰一書,介紹淡水文化資產,呼籲收回紅毛城,淡水民間發動收回紅毛城運動,促使我國政府展開對外交涉協商,終於在1978年讓淡水紅毛城正式收歸我國。
這樣的歷史經驗使得生活在淡水的人們無形間產生主動關心在地生活的力量,這股力量更令淡水居民時時凝聚關懷鄉土的共識,很自然地,被人民所授權的政府,便因為居民的共識而有了為民服務的正當性。如此形成的在地文化工作更加深了人們在淡水生活的精神價值。
上個世紀末,淡水所累積的諸多歷史建築與事件,自然形塑出如學者所稱的「文化地景」以及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而被記載的歷史也清楚的交待了淡水人民生活區域內與西方文化間的關係,更紀錄了東方人為了群體生活所做的選擇,因殖民方式加諸在這個文化場域內所發生的東、西方人民價值觀的交替過程。 再看一次這段大航海時代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我們清楚知道,強權國家在淡水興築的統治建築以及臨近地區的居民傳統聚落、街道與自然地景等場域,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在淡水這座歷史城市已被政府選定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同時,淡水早已成為世界文明中重要的歷史與世界遺產城市,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只是遲早的事情。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