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文史工作到文創產業
淺談淡水文史發展的現況

蔡以倫

  淡水舊稱滬尾,文史工作發跡甚早。1980年代,台灣尚處於戒嚴氛圍,黨國教育以中國思想為主體,鄉土史料棄若敝屣。當時一群熱愛鄉土人士,不容「青史成灰」,他們蒐集資料、踏查史蹟、編寫教材、導覽文史、重視環境與文資保護,甚至領先學術界與官方,進行本土史研撰,成為全國文資重鎮。

滬尾文史 扮演社運監督力量
  除了史料蒐整,滬尾文史工作者也有效抗衡無章法的過度建設。最早的「淡北環河快速道路」規劃方案,從台北市端興建高架道路,沿著捷運路線,經過竹圍、紅樹林、淡水車站,之後沿著渡船頭、小漁港、油車口河邊,一直通往沙崙。這個綿延近二十公里的高架路段,從現今資料統計,共有氣候觀測所、水上機場、嘉士洋行倉庫(殼牌)、海關碼頭等古蹟。當年若政府執意興建,除了上述古蹟不復存在,淡水景觀特色的山河景觀、淡江夕照,也都面臨消失危機。
  當時時空環境下,舉白布條抗爭的「社會運動」手段,尚屬啟蒙期。媒體與反對黨民代,也多能從抗爭新聞中取得著力點,挺身相助。文史工作者吸取養分,動能大增,故也能造就一時風範。
  但文史工作者多著重於地方文化議題,屬「專業的業餘人士」,仍須有錢有閒才能長久經營,故文史工作多屬兼職,難以吸引年輕人長期投入。加上文史工作者本身也多非「政治型」人物,較難擴大組織結盟,模式營運也需隨時代調整,才能順利轉型。

解嚴開放 言論多元群雄並起
學術界隨後興起「台灣史」研究,很快從在地文史工作的成果裡吸取養分,一時台灣在地文史研究滿地開花,並納入正規學校殿堂。行政院文建會也順勢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補助地方發展協會,推動活動形式更為廣泛多元,文史調查與整理,僅為補助項目中的一個小品項,矮化了文史工作的意義。
  官學聯袂關注發展在地文化,卻因此削弱文史工作者的特殊性價值。尤其透過官方補助,在老師帶領下,一般民眾都可以進行文資探查,早年文史工作的特殊意義,便不復存在。

房市翻騰 扼殺藝文工作環境
  文化是在地觀光旅遊的火車頭,文史工作者開發了文資導覽與文史景點,往往會招徠觀光遊客,並吸引藝術家進駐。但現實發展軌跡卻很諷刺,隨更多人潮衍生而來商機,導致高店租、房價與物價,趕走了藝文工作者,讓在地性文化發展停滯,觀光區只好販售同質性高的產品,蒙求
最快的經濟周轉效益。

  1997年起,淡水捷運路線逐年延伸通車。淡水中正路老街人潮洶湧,商機無窮。屋主紛紛翻新古厝,老街與河岸矗立起一幢幢大樓,老街景緻徒留空名。
  在此之前,老街附近街屋,常有藝術家租屋創作。當街景改變,扼殺了藝術家的創作環境,重建街上畫家隨意寫生的景緻,已多年不復見。

文史工作 故事創意也得具備
  文史工作者以愛鄉土為動力,以文史蒐集與導覽為專長,通常較不擅商業經營領域。若要申請政策補助,遞案參與政府計畫提案,在「創意」的項目比評,與年輕一輩相比,往往也是場硬仗。
  去(2011)年新北市文化局在淡水、八里、金山、石門區舉辦「河口幸福—文化體驗」活動,要發掘20條北海岸文化導覽活動。活動屬性本該是文史工作者的強項,但競賽結果還是以「故事性」與「創意」為最終取決,反映出學者專家等評審,對於在地性文化活動的主觀期望。

商業掛帥 文創價值高過文史
  日前報載,新北市深坑有間以「豆腐」為文創品的老街店家,以冰淇淋豆腐聞名。諷刺的是,這間店的兩代人,一直在老街從事藝術推廣、文化導覽、藝文產品開發,但最終因為文創品開發與囤貨都需成本,讓他們體會「文史文創活不下去,那就改賣吃的;滿街都賣熱食,那就賣冷的。」
  時至今日,淡水許多歷史空間在文史工作者努力下獲得保存、修復,但也衍生了「文化資產活化」的營運議題。官方場館擔心空間閒置,背負「蚊子館」罵名;委託民間經營空間,則也有水電人事營運成本壓力。淡水在地文化的特殊性逐漸流失,文化場館雖想以「文創」為復甦之路,仍有一段漫長之路。
  如果文創是淡水文化的出路,結合文史、故事性與創意人才,激發起衍生感動的因素,將是個很好的發展方向。歷史告訴我們,不能單打獨鬥,必須結合各方長才,才能發展淡水文創!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