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淡水崎仔頂漢人文化景觀區 申請世界遺產的重要性

 

蕭文杰

  「世界遺產」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綜合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或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
  其中「文化景觀」是1992年才列入世界遺產保育機制,文化景觀的定義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 (combined work of nature and of man),這個項目提供了台灣加入世界遺產的另一種選擇。
  「文化景觀」與人文地理學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一種由土地的觀念去檢視文化資產,強調包容性與大尺度的保存,舉凡在土地區域中的人間活動、生活、產業、風土、信仰、藝術……皆可以視為「文化景觀」。以「淡水文化景觀」為例,文化資產的形成與淡水的地形地勢密切以及族群的文化觀有密切關係。
  尤其對老淡水人而言,淡水的區域不是由行政區劃分,通常老淡水人喜歡用五虎崗這個專屬漢人的用語來界定,談論的是五虎崗可以到達或是可以眺望的區域,而五虎崗就是大屯火山噴發所造成的獨特地形,這個地形與地勢是丘陵多平原少,而崎仔頂就是五虎崗的一崗,是傳統的漢人街區。
  由「崎仔頂」地名分析,就知道這是一個巷道曲折蜿蜒的山城,而福佑宮正好就是河岸通往山城與古道的起點。沿著山麓而上可以經過施家古厝、重建街、米街、淡水龍山寺、祖師廟等處。
  分析「崎仔頂」山崙,可以發現此處的建築是建構在漢人的文化觀所建造出來的,與同樣是五虎崗的炮台埔洋人區雖然地形類似,但因為文化不同,所以景觀風格迴異。尤其是傳統的風水觀在「崎仔頂」地形中創造出許多專屬於漢人文化的文化景觀。例如福佑宮的選址就是「後山為屏,前水為鏡」,除了後有「枕山」;前方淡水河「環水」相抱;並且面對觀音山「面屏」可以眺望「觀音吐霧」;西南方還有「水口」,形成了媽祖見觀音的獨特格局,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而福佑宮廟宇建築雖然是漢人形式,但仍可以看出地理的特色,由於清代中葉福佑宮緊鄰碼頭,而後有山城,在廟口空間有限的狀況下,為了避免視覺壓迫,三川殿並沒有龍柱,僅用一對八角柱代替,在全台媽祖廟中實屬少見,內部格局也是「前殿後帶軒」的樣式,在廟內設置戲台,這些都是漢人獨有的文化觀所造成的產物。
  位於「崎仔頂」上方的祖師廟坐西朝東,迎接旭日東昇,大屯山、觀音山互相扶持,淡水河水入龍口,具備藏風得水格局,廟埕兩旁有淡水施家敬獻的石燈,晚上石燈點燃,彷彿生龍盤踞雙眼正視前方,亦是風水穴地。
  緊鄰祖師廟下方的「施家古厝」是前清時代之院落建築,屬於馬蹄穴,在狹小的街道能擁有合院建築實屬不易,可見當時木材商的財力雄厚。
  而淡水龍山寺在「暗街仔」內,寺內主祀供奉觀音,旁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普賢坐騎分別是獅象,暗喻著過去漢人眼中淡水河「獅象守口」的地形。「暗街仔」狹小的巷道緊鄰市場與民舍櫛比鱗次,看似混亂的小徑卻顯出山城的特色,這種路徑在國外許多國家已經列入文化景觀保存,但是台灣一直沒有先例。
  如今淡水面臨申請世界遺產的路口,若僅僅選擇是洋人區似乎充滿「遺珠之憾」,至少這些漢人文化景觀的發展歷程,見證文化資產的發展,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認定標準,符合規範當中的漸漸發展而成且與人類生活機能性相關的景觀,景觀當中涵蓋漢人設計創作與生活機能,因此也應一併列入申請世界遺產的重點區域加以保護。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