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服貿議題的三個面向

魏伯任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以下同)並非最近才出現的議題,但在3月18日占領立法院的行動後,才將全國對服貿的關注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點,最終成為足以流傳後世的太陽花。

  服貿是件非常複雜的議題,一般而言有三個主要的軸線可供思考。以下簡單敘述反服貿論述會怎麼看待這三大問題:

一、法律及規範面
  服貿議題引發抗爭者走向占領行動的最後一根稻草,是3月17日的「張慶忠30秒宣布服貿存查」事件。明明是嚴重影響民生的國際條約,竟能將其視為「行政命令」而強行通過,執政黨向來在其政策目標上忽視民主的惡劣態度,可見一斑。

  即就國際經貿規範言,以兩岸皆為WTO會員國此前提下,服貿所從屬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所有進度,都應該遵從WTO規範通知世界貿易組織。但近年來已有許多會員國如澳洲便指出,無論台灣或中國都從來沒有通知過WTO。與馬總統口中的未通過服貿將有損國際信譽相比,政府目前的作法才叫做有損國際信譽。

二、經濟及貿易面
  回到貿易本身來談。兩國進行貿易協定時,一般會先從貨品往來開始談起。相對於人流,物流畢竟較無疑慮且實行起來單純許多。如今政府卻先談服務再談貨品,甚至直指服貿未過將拖累貨貿,根本就是搞錯順序。

  更別提服貿目前的版本所包含項目簡直是包山包海,以極度寬鬆的方式開放資訊、廣電、電信、醫療、社福、出版、文化、營造、環保、旅遊、運輸等各式各樣的行業給中國。如此撼動台灣各級產業組成的決定,竟只用十多場夜間公聽會就把與民間對話的責任給草草打發。

三、中國因素
  不可諱言的,即使政府做事草率不意外,但如果談的對象是法國、紐西蘭甚至在運動場上與我們相當不合的韓國,恐怕都沒有中國那樣的使人害怕。中國企業資本和國家政府的緊密結合,眾所皆知;若曾到海峽對岸工作讀書過,更能深刻體會。面對理論上談判時得更戒慎的對象,政府卻幾乎是拱手讓人,讓中國的手伸進我們的產業體系中,「罔顧小市民生計,只拼大財團經濟」很可能才是民間許多人甘願走上街頭的原因。

  最後,我想以淡海新市鎮開發作為對照。政府口口聲聲說新市鎮有徵收新地的必要,卻從來不顧目前新市區還有大量的空房,甚至大片荒煙蔓草的空地。而新市鎮房價說低,也只是相對台北市,事實上並未能像二十多年前所承諾,蓋出人人買得起的平價住宅。

  現任區長蔡葉偉曾說「不需買屋,那是你的事,別人有需要,要買屋,是別人的事」。話中的「別人」指的是誰?是一生充滿挫折的連家子弟,還是用遊覽車一車一車送到新市鎮和小坪頂看屋的「大陸人士」?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