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活動

 

思故人、想舊城、看我鄉、見來路
―王昶雄紀念座談會摘要

張淳善

  4月26日下午兩點,第一屆淡水文學節在真理大學牛津學堂內舉辦「王昶雄紀念座談會」,主持人真理大學校史館陳俐甫主任表示,1999年確定第四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得獎人為王昶雄先生,2000年元旦王昶雄先生因病去世,同年11月4日在牛津學堂才獲頒此殊榮。14年後,有幸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合作,於同一地點舉辦本次座談會,追思與緬懷王昶雄百歲冥誕,意義重大。

  首先由淡水詩人李魁賢老師分析王詩歌作品中故鄉的三個層次:歷史、現實、憧憬,引述並朗讀了許多詩篇─「歷史的故鄉」《尋找失落的童年(散文)》、《童年(散文詩)》、《陋巷札記(日文詩)》、《不信童年喚不回》、《海邊的回憶(日文詩)》、《思鄉的情懷(中文詩)》、《我愛台灣的老家(歌詞)》,「現實的故鄉」─《嘶啞的淡水河》,而王昶雄所憧憬的故鄉就在《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最典型,淡水─他的出生地就是他心中「永恆的故鄉」。
  台灣文學館許素蘭老師指出王昶雄作品不僅盛讚淡水風景、人情,山川靈秀的淡水,更是孕育、賜予生命力量、召喚土地意識的母土大地,小說《奔流》可看出從日本留學歸國初期對鄉土的不適應,但在故鄉特殊風土人情的召喚,領悟寫下「今後我非用腳跟穩重的踏著這塊土地不可」。她進一步論及90年代其筆下的淡水,著實透漏王對淡水的期願,試圖找回素樸寧靜的昔日淡水、妥善規劃與發展觀光、尋回清流永依偎,再再看出王昶雄對淡水發展的憂慮。
  無獨有偶地,19 89年果陀劇場「淡水小鎮」直接取材自土地,改編自懷爾德作品《OurTown》。戲劇家王友輝老師說,當年為了場景的考察,導演梁志民就曾訪問滬尾文史工作室;而原作中新罕布夏州的葛洛佛角其實是個虛擬的小鎮,該劇將50年代淡水生活與風土融入轉化。1993年起參演淡水小鎮的王老師1990年遷居淡水,現在雖於台東大學任教,每週仍固定返家,他的《淡水小鎮》既是魔幻也是真實。
  最後,座談會講述場景則來到現下的淡水,今王昶雄的故居周圍面貌已經發生劇烈改變,滬尾田野工作室紀榮達老師點出淡水城市中歷史地景消逝的速度之快,引人深思,然而王昶雄故居仍在,之於那些來不及挽回的,如何繼續傳世讓更多子孫記得,積極的保存僅存且珍貴文化資產,留住一切,是淡水的當務之急。


文學節活動網址:http://tamsuilf2014.weebly.com/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