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你讀過卡夫卡、你慕名去布拉格尋找文學蹤跡,而我手邊也有幾本赫拉巴爾,甚至不能不成為米蘭昆德拉的愛好者,透過文學作品,即使沒去過也能認識他們那座叫捷克的城市。
文學是城市的共有資產
台灣陸續成立作家紀念館,如鍾理和(高雄美濃)、賴和(彰化)、楊逵(台南新化)、李榮春(宜蘭頭城)、葉石濤(台南)、林鍾隆(桃園)、鍾肇政(桃園龍潭文館籌備工作站)等,以及努力十年而保存下來的台北城南文學重地─紀州庵文學森林(王文興「家變」故事場景),在各城市的角落,建構大眾化的文學生活。
這些案例,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文化、文學資產中,嘗試著從博物館、都市計劃、空間場域、史料典藏、歷史論述、文學地理學的面向,竭盡所能保留城市的文學資產,讓文學著作、作家手稿、文人書信、影像紀錄、活動紀實等,努力使之成為居民共有的資產。聽聞今年秋天台灣文學館將舉行淡水作家王昶雄捐贈展,家人將其剪貼簿與部份手稿,捐贈館方永久收藏;反思,淡水這座城市,啟動文學資產保存工作的腳步,還有什麼需要等待的?
重視本地的文學積累
的確,我們的城市,應當能夠找出一座文學地標!在實境實物的當下,供你看見、聽見、觸摸、參與,而我們可以免於將逝的歷史文物快速流失,讓文學來告訴你這片土地上留著厚植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亦讓全世界的訪客,藉由文學認識到這塊土地說之不盡的歷史與典故。
文學節暫告段落,這一階段我們透過王昶雄紀念座談會回視文學與土地的關係,展開當代文學閱讀,焦點仍在這個我們居住、認識或不認識的各處,透過作家筆墨,你可曾想過,文學家也扮演著建構城市的角色?而城市本身未來又會往哪裡去?土地與文學彼此依存,如同其他的文化藝術,當城市變遷越是快速,留下的會不會盡是土地悲歌?
踏訪、回視與前瞻
回顧活動,因舉辦時間較長,吸引媒體及大眾關注實有不足的地方,而參加者多數期待能常態性舉辦,其中文學之路走讀,報名參與的在地人比外地人還要踴躍,對許多人來說,淡水的街弄故事,深具著魅力。
此次有紀錄片盧盈良導演從旁紀錄,淡水詩人李魁賢老師受訪時肯定了活動的意義。長期以來淡水是文學和繪畫產生的地方─詩與畫的故鄉就在淡水(李魁賢作品),然而,因作家喜愛描寫淡水,如果能夠系統性的整理,對於地方文學發展累積,勢必有所助益。期待盧導演影片完成後,和我們分享他的紀錄觀點。
文學空間的可能
活動舉辦期間我們收到龍潭文學館籌備工作站的魯冰花藝術季協同策展人─林正尉的訊息,始知工作站在2013年1月設立於龍潭國小大門東側的南龍路11號日本宿舍,之於淡水,王昶雄先生故居附近也有一間日本警官宿舍,(王的故居今已非王家人擁有,已經轉手現為民居),但若能夠整修成為淡水的文學基地,扮演平台功能與討論場域,必定為地方文學發展帶來力量。
王昶雄家屬2004年已捐贈約700件包括手稿、書信、札記
、剪貼簿、期刊、「手作書」、圖書影本等給台灣文學館,此次我們邀請曾參與2012年台北縣政府出版「王昶雄全集」編輯工作的台灣文學館研究典藏組許素蘭老師出席座談會,除了分享她對王昶雄作品之研究,老師亦表示今年九月份台灣文學館將再舉行王昶雄「剪貼簿」捐贈展。曾經任教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的許老師也在座談會中提到,真理大學是台灣第一個設立文學系的,顯見淡水在文學發展上的重要性。
展文字、演文學、識土地
提到淡水,你所熟知的夕陽、河畔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只是土地的故事還像一座待挖掘的寶藏,藏在無盡的書海裡。而文學創作是根源在此生活、領你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然在茫茫的文學世界裡面,我們僅重啟了扉頁,提供讀者參訪與閱讀之道,唯有你親身實地的參與,短暫生活才能夠體驗。我們將文學巷弄地圖再次收錄在「思路札記」中,更盼閱讀者帶著地圖,跟隨「字句映巷」徵文所描述的風景走,與土地對話。
「文學是活的」,丹萱老師如是說。在淡水河的漣漪─聲音的河流工作坊與文學劇場裡面,最是讓我們看到大眾展現文學的愛好,可以在生活裡面去實踐,在現地閱讀、詮釋作家作品,依據每個人的聲音
專 長 去 發 展 的 「 讀劇 」 , 再 穿 越 作 家
所生活的地方,來到作家1939年所描述的場景實地演練,歷史時空藉著朗讀、表達,瞬間恰似浮現在眼前,活動也在這場演出中畫下句點。
結語
整體而言,這次活動掘出了潛在的文學閱讀人口,各界迴響成為我們第二屆舉辦的最大動力。就以描述中正東路一文「閉塞」,此次徵文第三名獲獎者─台灣大學外文所盧羿樺─提到「文學比歷史更能記錄時代」為結語;從現在起,你我皆能一起繼續記錄─我們的土地與時代。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