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重見,不重建!

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 柯濟昇

  去年10月下旬,一封自公部門捎來的道路拓寬說明會公文,將一群關心文化保存、居住正義的朋友召喚至重建街,在淡水文化基金會的牽成下,每週一進行居民會議,試圖抵抗那宛如惡靈般糾纏不清的開發主義-在戒嚴時期訂定的過時道路工程。固然,這條街道有著漫長保衛淡水價值的運動歷史。
  2013年8月因為一場讀書會,我來到這條原先不熟悉的古意街道,沒料想會進入這議題,與在地的文史工作者、教授、NGO接觸,和原生居民一同運籌聚氣。其後,持著對淡水文化地景的眷戀與守護之心,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於是結成。
  一晃眼,已將屆一年,起初我們意圖透過藝術的田野與政治,作為傳播議題的軟工具,如不定期舉行工作坊,街道音樂會、續發塗鴉與繪畫行動。從難以對社區解釋的創作,轉而透過藝術為媒介,漸漸與街坊鄰居產生支持情感,行動性質的藝術也朝向寧靜的革命,我們更走入社區居民的生活。
  在忐忑度過2014年到來之際,我們幸獲籌辦淡水文學節的機會,為期兩個月的文學節活動在「過年」後即如火如荼的展開,讓這個春夏交際的我們,進入久遠的歷史探索─在地文學家王昶雄的文學視界,並透過文學回望淡水舊城,凝視與反思當下,展望未來。
  此次,挑選重建街上閒置的社區空間。小屋缺乏屋頂遮蔽,呈露天狀態,四四方方的格局原本是一處店鋪。我們撿拾街道上廢棄的窗框與抽屜等物品,透過這兩種材料,表現室內家具與戶外空間的「穿越性」,作為徵稿入圍作品之載體將其印刷在透明片上,以漁線固定裝置。文學是由文字煉成、穿越真實與想像的抽象存在,透過展示,使之成為一角風景,引人重新注目。
  就像大多數NGO團體,成員流動、空間開放,絕對歡迎不請自來,著眼於非營利的社區實踐。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可能可以作為一個永久的開放空間,而當有任務之時,如同成立之初,恢復工作狀態,這一路走來,工作室認知需要多還要更多的外部連結,諸如都市規劃、社區營造、社會運動等團體在知識與經驗上的借鏡,在地紮根的謙虛學習,才能慢慢地做出一點樣子。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