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淡水鎮―從管理歷史城市景觀的概念出發

王淑宜

  「歷史性都市景觀(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一詞是近年來歷史保存的熱門話題。其實,從都市尺度看保存的概念,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長久以來,這個領域的論述多由建 築與都市計畫專業者主導,雖然有所謂歷史保存區的出現, 保存的主題仍舊圍繞著建築結構體本身,從建築史、建築美學概念談歷史建築的意義與重要性。至於歷史建築的週邊環境,歷史區內所承載的非實質文化、社會本質,經常在執行保存維護的過程中被忽略或忽視。


  德國的都市地理學家康岑(Conzen)在1968年提出以「都

市景觀管理」的概念取代「歷史保存」,以避免將保存對象侷

限在實質建築體或景觀物件。康岑強調以自發性的社會建構機

制管理 城市景觀,即使社會、經濟、政策改變時,仍舊能夠

持續維持其整體性、協調性,也就是說,都市景觀管理是管理

都市裡的人與其在環境中所引發的文化、社會與經濟影響之間

的關係。這個概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2年宣布的「歷史

性 都市景觀建議文」中提到的「歷史性都市景觀保 存法」非

常類似,目的在降低現代城市發展中新建築對舊建築脈絡的威

脅。

  歷史性城市景觀的保護所涉及的層面比單棟建築更複雜多

元,其歷史保存的真實性不只包括建築體本身,還有人的生活

型態、社區的文化特色,以及適度的經濟發展。換句話說,一

個充滿 生命活力的歷史性城市景觀具有不斷改變的動態特質

,它不是化石,因此,是甚麼原因觸發改變、允許甚麼樣的

變動、變動到甚麼程度等,成了歷史城市景觀管理的最大關

鍵。

  康岑用三個複合元素來解讀都市景觀:城鎮平面圖、建築

織理、土地使用。以淡水鎮為例, 淡水舊街區平面圖是歷史

都市景觀的基礎,說明當初城鎮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模式,原有

街道、街廓的變異性非常小。民國72年中山路接通文化路至淡

海,算是過去數十年來舊街廓的最大改變。 建築織理反映的

是城鎮內土地劃分形式與建築所有人的資本投 入。中正路、

清水街、重建街長形街屋反映當時商業、住宅、工坊合一的社

會形態,其變異性來自購買、合併土地權屬,整體建築織理的

變異性亦非常有限。民國89年中正路拓寬計畫,使得中正路上

得以說明建築時代背景、 建築材料、城市繁華程度的建築立

面消失,間接影響沿街建物的高度,是造成建築織理改變的原

因。至於土地使用則會隨著社會變遷、商業模式改變而改變。

在淡水,捷運開通是使得中正路土地使用形態轉型的最大觸

媒。

 

  對一個已被指定保存的歷史城鎮而言,城鎮的道路、街廓

形態,甚至建築織理,改變有限,歷史都市景觀管理著重在土

地使用模式,盡量符合當地居民與觀光客的需求。然而,對一

個仍舊 持續受到現代化發展影響的歷史城鎮,如淡水,都市

景觀管理須專注在建築織理與土地使用兩個元素。以重建街的

拓寬計畫而言,產官學、居民皆有不同看法。從歷史都市景觀

管理的觀點來看,首當其衝的是重建街與清水街之間建築織

理、土地使用改變的可能性。重建街北側部分的建築織理已經

不同於南段,它是否適合南段的發展與是淡水該思考的。

 

  淡水歷史都市景觀不止攸關建築實體、視覺 景觀,更包

含了社會面、經濟面、文化面的議題,管理變化的本質與後果

則是城市歷史景觀保存的工作重心。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