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
筆者是都市長大的小孩,還記得初來到淡水這塊寶地,是公元2000年彼當時,那是第一次體驗到典型的煙雨迷濛細雨天,第一感覺認為,這裡似乎要比台北市區還要濕冷許多,提及當時的建築風貌,若要同幾十年前的老淡水相比,對老一輩人而言,那已經是大相逕庭、南轅北轍,更遑論是現在的景象,幾十年前還有雁行排列的矮房,如今矮房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卻是一棟又一棟被翻新的大樓;以前能遠眺觀音山的地點,現在卻常被新蓋的建築物擋住,在記憶的視角裡,那些雋永的夢幻寫生地景已不復存在。
起先,對淡水的印象是很陌生的,第一時間並沒有過多的體悟與感受,實無法將形形色色、大街小巷的一景一物投射出來,亦無法將此意味表現得淋漓盡致、歷歷如繪;大學以前從沒到過這裡,也無特別關心這方面的資訊,還記得在1997年時,淡水線捷運的開通就在國民天王歌手周華健演唱「朋友」的歌聲當中打開歷史性的一頁,自此,假日來到淡水的觀光人潮一直是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定居了幾年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地方重大事件是我來不及參與,也無力去改變的,例:民國88年至89年進行的中正路老街街道拓寬工程、民國77年最後發車的那一班北淡線火車、民國81年的番仔樓火燒厝及民國86年搶救淡水河聯盟的成立;事實上,在這裡還有許多極具代表性的事件曾發生過,熟悉在地典故,相信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世間常言:「鑑古知今,繼往開來。」
淡水像是個大鎔爐,歷經西班牙、荷蘭、英國、清朝與日本等國的統治,卻又巧妙地把各式文化風貌匯集起來,而這些歷史建築群與景觀風貌,如今成為淡水最深厚的文化背景與資產;坦白說,從小到大都沒想過會有一個地方値得這般細味,對一個生長在都市的小孩來說,如何能隨時看到有河岸又有山景的地方?又如何能普遍看到舢舨船和遊艇在河面上行駛的景象?不過是同一顆太陽,同一個夕照,為何在城市裡看見的,
卻和在淡水這裡看見的意義大為不同?我想,這就是獨特的淡水魅力。
一言以蔽之,身處在這個人文薈萃與充滿異國色彩的歷史城鎮,未來要繼續努力推動的方向,仍是要不斷地讓每一個人放大宏觀格局取得在地共識,《論語》季氏篇夫子有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讓我們一起來維護淡水獨有的世界文化軟實力吧!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