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淡水青創力No.2》

當代「憨子弟」共創和義軒文藝復興

 

張淳善

 

前言

  淡水清水街上座落著淡水百年軒社,約莫一年前開始,傳

遍方圓的樂聲在每個週六響起,它是老一輩淡水人不陌生的和

義軒,正開始進行北管團復興計畫。擔任爐主的周柏豪現年27

歲,學習北管已有7年,他回憶102年2月踏進和義軒時,不僅

館內久未整理,也只有三個學生,但仍讓他懷抱起步的欣喜;

目前在繁忙的學業間往返北高、持續團練,為的就是看到和義

軒重現當年的風華。

 

「再」見歷史向前走

  走進和義軒,除了案上供奉著西秦王爺,還有七爺、八

爺、福德正神、以及案頭下的虎爺等,兩代的范謝將軍及陰陽

司君更是讓廳堂顯得威武,信眾所組成「北管團」與「神將

會」皆是世代累積的傳統。民間記載登記立案於1914年,但依

照館內週年授匾推算,則是成立於1912年,農曆6月23日即將

邁入103週年。根據館內文物年份記載,足以證明其由來悠

久,藝員後代亦對老照片如數家珍。周柏豪表示,自去年開始

著手整理館舍,部分文物因淡水氣候潮溼不易保存,現已整理

清出;希望日後能夠進行研究與保存的工作,當務之急是先培

養和義軒第五代的生力軍。

 

五虎將藝員義務傳授

  目前擔任教學的郭鑽榮老師是和義軒風光一時的「五虎

將」(註)成員,而今「五虎將」中有兩人已經凋零。郭老師

說:「小時候賣冰,我冰還沒賣完時,遇到要出陣,和義軒的

前輩們就會把我的冰都買下來,好讓我跟著一起出陣。」住在

天母的他,每週都騎著摩托車來清水街,義務進行北管教學。

郭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從頭開始教起,有次學生說家裡有事要提

前走,他還開玩笑說:「要去找你的女朋友唷?」教學雖然嚴

格,卻也能與學生打成一片,高齡80歲的老師一心期盼能再看

到當年的榮景。

 

註:當時和義軒「五虎將」成員為前軒長陳美時?郭鑽榮(阿

榮)、蕭俊雄(投西羅)、吳坤銘(豆干)、郭文男(乎米,

於民國6~70年代曾任軒長)。

 

軒社青年臉譜

  這群團練學生的組成多數是正值國高中年紀的年輕學子,

不約而同的,他們都熱衷參加廟會活動,原因是從小就跟著家

人看熱鬧,想要為神明服務。如國三的郭奕廷與和朋友一起成

立了「台灣廟會巡」社群粉絲頁,分享平時記錄的廟會照片。

同時,他說拍攝這些只是為了留下紀念,想讓更多人認識廟會

與信仰,不會朝著以廟會攝影為業的方向發展,純粹是興趣。

而奕廷現在練的是通鼓,下個目標是吹嗩吶。

 

  而高二的汪禹丞有著和神明的交流故事,一次是他夢到

范、謝將軍,表明知道禹丞的心意,當時的他並未將此事放在

心上,直到另一次是因接二連三遇到困境,才又感受到王爺暗

中相助,為了報答神明,他開始練習北管,虔誠的信仰促使家

住在大龍峒的禹丞,不遠前來參加練習。他常常會上香向王爺

報告他的生活,還拿出打工賺取的零用錢進獻「西燈」。如今

已是嗩吶手的他,對神將也具有濃厚興趣,有空就參加各廟會

吸取經驗,遵循傳統勤練請神儀式。同年齡的還有家住三芝的

鄧舜之,也是一面學北管,一面跳神將。

 

  高中生徐瑋佑則在就讀坪頂國小時擔任學校「舞獅團」的

社長,並參加各種比賽,因而有深厚的底子。瑋佑跳起八爺來

活靈活現,會加入自己的創意,現在擔任神將會的小助教,也

指導大人。他說:「我從小就跟這阿公阿嬤一起在廟裡生活,

也是我接觸神明的開始,我第一次請神將是我國小五年級的時

候,我喜歡陣頭但不學壞!」因為經驗豐富,已能夠獨當一

面;而他常在教學中展現嚴厲的態度,背後的用意,無非就是

希望讓傳承的腳步可以加快。他認為,學習必須依賴經驗才可

以有長遠成效,期望能夠引領傳統新風潮,頗有小隊長架勢。

 

遵循傳統不易

  在隔代的技藝傳授過程中,剛入門時非常困難,聽不懂的

台語十句裡有九句之多。年輕學員們用著各種方式紀錄,錄

音、錄影都是不可少的工具,也學習老師獨門的「樂譜」勤練

各種技法,說起「官話」已有相當的氣勢。年紀稍長,與柏豪

為高中校友的游浚瑋表示,自己是一步一步摸索,除老師上課

「口授」以外,練習時背「鼓詩」也是不可少的功課,而「工

尺譜」從聲音轉化的文字,雖然和西洋樂理有相近之處,但較

具變化而無一統的規則,對於初學者來說有點困難,卻也因為

這樣,稱得上是得到老師的「真傳」,相當難得。

 

混齡學習見真情

  來到和義軒的每個人,都對北管、神將注入了真情。已經

當阿公的初學學員楊信義說:「學這個就是興趣很重要,功夫

可以慢慢來。」經驗較資深的周柏豪常扮演輔導的角色,他

說:「初期我都是鼓勵,再來有時候我就不自覺的會嚴格起

來,我們目前成員還不夠,持續進行的腳步是不能停歇的。由

於老師年事已高,只能再加把勁!」而新的學員一來總是被搞

得霧煞煞,上課時需要其他同學一面幫忙翻譯;但只要有新鮮

人加入,社員一定熱心解釋與耐心引導,團練的氣氛熱絡,世

代間沒有距離。

 

子弟精神傳承在望

  和義軒在農業社會時相當興盛,每逢淡水五月節大拜拜時

花個上百萬也不足為奇,可以想像當年藝員、街坊鄰居、商號

等共濟支持的熱情,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金援每況愈下曾一

度瀕臨中斷,而近十多年來,多虧了第五代的許雅濱和家人出

資,才能夠渡過難關。柏豪指出,郭鑽榮老師、盧清治等前輩

們屬於第三代,像許雅濱父親則是第四代的成員。雅濱父親許

超鎕為現任軒長,母親張碧枝也帶著一歲多的外孫一起來旁

聽,很多像許雅濱這樣的藝員都是自小就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

不知不覺開始學習北管和神將的「技藝」,一代接著一代,培

養出「使命」,將父執輩的「信仰」延續,更是家族「精神」

的所在。

 

  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復興的腳步還得走很長的路,當和義

軒一次次圓滿出陣,柏豪說:「不上長城非好漢,上了長城一

身汗」,言語之中透露著子弟軒社經營的辛苦,讓人體會為什

麼以前大家都稱軒社人是「憨子弟」,再問他:「倘若時光能

重來是否願意再上一次長城?」他則堅定的說:「我願意」,

難以言喻的魅力支持著所有子弟,才又讓鄉土的文化大業步上

軌道。當老街的生活場景蛻變,從小看著淡水大拜拜長大的周

柏豪心繫讓淡水迎神能恢復兒時記憶中"軒拼軒"的盛況,雖然

是學理工的背景,卻鐘情於道地文化;在這傳統變調或瀕臨失

傳的時代,他從陳水順師伯手中接下爐主,發願與軒社眾子弟

齊力堅持,正延續淡水人一世紀以來的技藝與記憶。

 

特別感謝:Daniel Chu 朱威霖 先生

Facebook粉絲頁請搜尋:淡水和義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