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成立於1995年將邁入20年了,早年成立之初我曾提出,成就淡水公共文化生活的關鍵要素有三,意即要做:文化的消費者、文化的贊助者與文化的推動者,而三者的成長與發展更是評估文化水準最好的文化指標(註)。
多年來基金會也穩紮穩打促進這三者的互動,舉凡推展藝術文化活動、社區營造、議題行動、文化資產保存等面向。以近年發起的重建街社區營造為例,基金會從文化的推動者,退而交由在地之街道文化促進會接手,演進為現今的文創產業面貌;又如爭取殼牌倉庫列為古蹟後接手推動一系列空間活化,縱然尚未做到最好,但在不斷的試誤中修正方向,更將目標放眼在追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淡水,無一不是為「公共
然而,當今文化事務可說是隨著時代演進而越來越複雜,而基金會扮演平台的角色更須縱橫發展以包含更多公共的需求,例如廣召文化界人士參與文化淡水社區報的運作,而今更期待以「舊會館」的活化,長期釋放作為民間藝術文化討論的「實體空間」,將於五月份開始由青藝盟余浩瑋與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張淳善,志願投入相關工作。
據浩瑋與淳善表示,初期將廣徵志工一同整理環境,例如閒置幾年下來因氣候潮溼,紙本資料及剪報需要急速數位化、並維持保存珍貴刊物建立檢索,及邀請藝術家以進駐工作的方式塑造新會館的氛圍,更將同步由大家一起發想空間的名稱,其使用用途將落實建立一個有形的淡水藝文平台。
三民街會館座落之處為因淡水地形而形成的三層厝風貌別具特色,於向晚行走在急陡的斜坡上,可窺見山色與夕陽,交通位置即為七條通的分支,連通馬偕文化園區、和滬尾文物展示中心、滬尾文史工作室為鄰,說是一文化發源之地也不為過,更可為周邊街區鏈結之要塞,盼以此空間的再生,引入更多年輕人的創意,是一處可閱讀淡水、泡茶聊天、為公共服務的文藝基地,成就另一片公共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