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經濟開發的節奏

 

曾義明

  淡水因為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具備豐富的歷史古蹟與絕佳的景觀,河流、海洋與山巒環抱。但是很諷刺的,這也形成它的經濟發展與保留歷史文化間的矛盾,造成長久以來,文化工作者就一直跟開發建設的力量在奮戰。從1980年代開始,當時的文史工作者主要目標是在發掘在地文史,接著就是維護這些文史古蹟不被公部門當作廢墟與垃圾拆除,而近年來,則是為了讓社區、生活環境不被政府與財團「過度開發」與建設而努力。
 

  在台灣的一個有趣現象就是,在三十年前便已經開始發展經濟建設的城鎮,現在反而面臨「過度開發」的困境,反之,發展較為停滯的城鎮,現在卻保留了具備有價值的歷史樣貌,而這樣貌正好與現代人重視歷史、史蹟、在地特色生活的價值觀,逐漸合而為一,不僅被視為當然應該保留,而且是認為符合世界潮流的。舉例來說,九份與淡水就是一個在極早期就被發掘的歷史城鎮,但是因為當時對這種歷史城鎮的保存方式、經營模式的觀念仍不成熟,所以這幾個歷史城鎮很快就被過度發展,形成毫無在地特色的商業化與觀光化,而很不幸的,這種過度發展,目前看來,很難在短時間內回復到適當的狀態。反而某些中南部的歷史城鎮,則因為地處南部,較晚期才受到重視,例如: 西螺老街。而此時的文化保存觀念當然已經比較成熟,而且也融合「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因而同時重視社區景觀、自然與人文環境維護、社區居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共同發展,使得這些後來發展的城鎮,有更為健全的觀念,而不會流於觀光化以及過度發展,在地居民可以同時保有原來的生活步調,但經濟條件也可以有某種程度的改善。
  

  淡水的景觀與歷史,正是被政府與財團多所「關注」的原因。例如;在政府方面,積極採用時下流行的BOT形式,逐步將公有地提供給財團開發(以文創、或觀光為名義)。此外,地方政府也為了刻意迎合經濟開發,而引入不必要的「過多」建設,例如現在正在規劃中的延伸捷運藍海線,即預計穿越了淡水中正路老街,對於街區造成衝擊;在財團方面,有的以「都市更新」為掩護,或是以投資開發為目的,積極投入,這些案例就像是「小白宮前大樓都更案」。


  大體上,政府應該在淡水劃分出歷史區域的範圍。而在這範圍中的建設與開發,是要特別制定法律條例限制的,而這個區域的範圍,例如: 以中正路馬偕銅像以西的區域,直到淡水高爾夫球場範圍為止,當中包含河岸、中正路兩旁區域、以及部分真理街範圍。理論上,在這個區域內,將會永久改變景觀的大型開發建設絕對應該禁止,(淡水的市區範圍,相對來說,是非常小的。)並且將老市區與新市區分開考量為原則,對於歷史區以低密度、最大保留、最能呈現原區域面貌的方式來進行,至於新市鎮,則當然可以採用較新的思維來進行,不管是交通建設,或是住宅規劃,則可以保有較大的自由度。


  最後,長遠來看,還是得要思考淡水區域應該維持的最適當人口數量,以及適當的觀光客數量大約是多少,對於維持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外來觀光客的觀光品質是較佳的,雖然這不是容易的工作,但正也是具備豐富資源與能力的政府,最責無旁貸的工作。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