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用鏡頭記錄台灣的傳統漁法
看見老漁人「與海共生」的智慧
 

 

張書瑄

  
▲綠島老漁人們在海上實際執行永續漁法──鰹竿釣的作業過程。 (照片提供/何達祥)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組成團隊「漁生」兩項入圍金點新秀最佳年度設計。以「餐桌上的魚是如何取得」做發想,蒐集資料,彙整台灣各地傳統漁法,用雙腳走過金山、苗栗、花蓮、台東、綠島、屏東和馬祖等地大大小小漁村,訪談漁人、記錄漁法,透過作品讓漁人精神被看見,也喚起對海洋生態永續的重視。


保育海洋 永續海洋不能單單只靠漁人
  台灣四面環海,但在台灣有極大多數的人不了解海洋、對海洋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漁民的辛苦。於是很多默默堅守自己道路的職人們在時間的遷動下逐漸被遺忘,而討海人(漁人)們也是其中一個…我們希望藉由我們設計專長,延續漁民價值與漁業文化的保留。


  「破壞性漁法」造成的過度捕撈是現今海洋資源瀕危的主因,「傳統永續性漁法」因為人力成本不符比例、經濟效益較低等原因,讓年輕人口不停從漁村外移,老漁民也面臨老化退休等問題。 因此許多傳統永續漁法正面臨失傳危機。


  目前台灣有13種永續漁法正在面臨消逝的危機,而馬祖的打樁漁法卻已經是淪為追求高科技高產量下(破壞性漁法)的犧牲品。


透過傳達設計 延續漁民價值與漁業文化的保留
  藉由記錄台灣13種傳統永續漁法,親自走訪的實際行動,透過傳達設計來延續漁民價值與漁業文化的保留。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的七位學生在募資平台上(FlyingV)發起《漁生-與海共生》永續海洋關懷推廣計畫,以教育為出發,推廣海洋教育,重新串連台灣人民與海之間的羈絆。希望藉由紀錄過程中從漁人們身上所學的知識貢獻給更多的人,並回饋給社會。


  目前為止學生們以自費記錄八種傳統永續漁法走遍七個漁村,利用上課與打工之虞,抽出每種漁法魚季時間(暑假)作拍攝記錄,而半工半讀賺取的金錢實在有限,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將剩餘的五種記錄完成;也希望藉由募資計畫尋求更多重視海洋生態永續的人支持這樣的行動。


從漁人的視角出發 重新認識台灣的海
  漁生-與海共生,從漁人的視角出發,跟著漁人一同在海上探索,透過影像和文字將祖先與海共生的智慧、漁人堅持守住的文化使命和這些正在消逝的傳統永續漁法紀錄下來,了解台灣的海、守護我們的海。


《漁生─與海共生 》永續海洋關懷推廣計畫專案介紹: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12334


更多關於「漁生」:
https://www.facebook.com/sustainableofocean/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