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最後的淡水鐵路──亞細亞支線。(攝影/李秉樺)
大約在35萬年前大屯山最後一次爆發後,形成了現今淡水五虎崗的地形,而鼻頭崙一帶為五虎崗的第一崗,見證了清代淡水開港百年洋行的興衰史,曾被稱為淡水十里洋場的鼻仔頭,如今剩下一座殼牌倉庫可供你我了解這段精彩的淡水發展史。
鼻仔頭Piatow位於鼻頭崙的山腳下,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約翰·陶德在清法戰爭期間的日記「北台封鎖記」中,而這塊土地又為何能見證,淡水的開港歷史呢?鼻仔頭一帶最早還只是泉州人居住的小鄉村,1860年代後淡水正式開港,來自世界各地的洋商紛紛進駐淡水沿岸,在歷史上出現在鼻仔頭的洋行就有約翰·陶德所屬的寶順洋行(Dent
& Co.)、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北台灣最大代理商美利士洋行(Miliscl &
Co.),還有後期加入的嘉士洋行(Lapraik Cass也就是現今殼牌倉庫的前身)等等。
滄海桑田,許多的洋行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漸漸被世人所淡忘,例如當年約翰·陶德與買辦李春生兩人攜手將台灣茶推向國際,改變台灣茶葉命運的寶順洋行便曾建立據點在現今水上機場一帶,約翰·陶德將茶葉成功外銷美國後,世界各地的洋行也紛紛嗅到茶葉的商機大舉進駐,淡水身為最重要的河流關口,成為了洋行必爭之地,現今僅存的殼牌倉庫的前身嘉士洋行便是當年台灣茶葉出口貿易的最佳見證,歷史若不被反覆提起,我們是否也會漸漸遺忘淡水曾經是台灣的國際大港。
台灣歷史進程中,經歷多次的政權與土地轉移,從清代居民紀化三與范嘉士所簽定的永租約,日本與殼牌之間的永代租借權,更複雜的是日本與英國在二戰期間又變成敵國,此時殼牌倉庫成為了所謂的敵產遭到沒收,二戰末期還遭到美軍轟炸史稱「火燒臭油棧」,民國以後這塊土地的爭議依舊,雖然殼牌集團在當年無償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做為文化用途使用,但土地與建物仍分屬不同單位,無論是在經營權或租金等產生許多的糾紛,這樣的土地糾葛並不是最近才發生,而是持續了近百年。
鼻仔頭的歷史層層疊疊,經歷了1860年清代淡水開港洋行進駐,1895年割讓日本後興建水上機場與氣象站,1945年日本戰敗,民國政府到台灣,可以說是台灣歷史
的寫照與縮影,歷史並非你對我錯或者我對你錯的單選題,深刻的了解這段歷史後,會發現雙方其實都是歷史舞台下的主角,希冀有朝一日能解決土地糾紛問題,讓文化回歸單純的一面,將鼻仔頭的故事,傳達給更多人們了解這段精彩的洋行興衰史。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