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如果詩是生活的 那該是你我
地方、青年與策展:記《詩情海陸》詩展團隊經驗

如果詩是生活的  王一穎(文稿編輯、活動主持)
  
  去年詩歌節參訪行程的第一天,我寫下〈如果詩是生活的〉這首詩。一年之後的詩歌節,我發現帶著自身期盼的這句話儼然被完整地實踐在遇見詩、閱讀詩和詩的聚會所三個展場之間。多麼的令人振奮啊,美夢就在眼前成為真實,詩被看見,詩被碰觸,詩成為日常。

  很高興認識這個富有詩意、各有專業的策展團隊,並能參與其中,擔任文稿編輯的工作。在籌備過程中,我又寫下〈詩人的名字〉、〈讀一句詩的時間〉兩首詩,且很幸運的被採用在展場做為迎賓詩和主題詩。對我來說,今年的詩展無疑是一次華麗的挑戰,是一種測試現代詩與民眾如何相互發揮作用的實驗。

  無論評價如何,至少往後每當行經捷運站、走進殼牌倉庫,我都能驕傲的回想起今年這個展覽所創造的美好:詩,已經是生活。

  9月30日,在「閱讀詩」展場閉幕之前我會負責主持這個講座,歡迎大家來聽聽策展團隊成員怎麼孕育這個展覽,一如創作美好有韻的詩篇。

  淡水捷運站的「遇見詩」會持續展出至10月底,詩會繼續生根於生活,如果你還未親身體驗,希望你不要錯過。
 

一同留住,那消失中的風景   張淳善(展覽統籌)

  今年五月,我再度回到淡水,沒有預設要不要繼續做社區的事情,在淡水文化基金會神鈦的邀約下,我加入了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之籌辦,直到落實了我的任務,轉眼兩個月即將消失。期間,由於過往的一點經驗,在地方,得以結識美術專業的工作夥伴,於是有了這一切。

  當然,之所以有我們,是來自於淡水詩人李魁賢老師過去日子的積累,他領著我們重現「詩美之鄉─淡水」。回看,是為了向前,因此我視這一個隨山水而去的結束不是為了緬懷,而是挑戰那個我所擔憂的──正在消失中的淡水。文學家王昶雄曾說:「淡水人的生活離不開觀音山與淡水河」,這是生活,也是我所景仰著的,能畢生書寫家鄉的專注,作為觸動我的開始,然後不可自拔。這幾年想要逃離我眼前的淡水,是因,我在學習,我在路上學習─藝術,舉重若輕。

  我們將於閉幕日的早上,將這些走過的路做些描繪,也是再一次整理自己。聊聊,於是我們─再一次回來之始末,這樣的回來是自我對話,更是找尋那個,與公眾的交集。我們的分享只會更多,固然講座也不過就是再一次的聚合、邀請,那個也生活在此時此刻的你,一同留住,那消失中的風景。


▲舉辦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逐步塑造淡水成為名符其實的「詩美之鄉」,並透過不同以往的詩展進一步拉近民眾與詩的距離。(攝影/王一穎)

我們讓詩進入日常生活‧光景中
  李若玫(視覺統籌)

  兩個月以前,受淳善之邀,一頭栽進了本屆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其中一個子項目──《詩情海陸》詩展的籌劃工作。過去兩年,詩歌節以李魁賢老師為首,隨後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合辦眾人之力耕耘下,至今第三年顯見它的重量與力度——詩的國際交流、將詩匯聚於地方、可望讓詩成為豐育淡水故事的長流……。整個詩歌節的工作下來,一直惦記著李老師對於詩運動親力親為的推廣,老師所提「如果人民沒有機會讀詩,我們把詩送到人民面前」到尾還是磅礴敲在心,有聲有力。

  相較於過去兩屆將主力聚於文人間的緊密交流,今年,由展覽團隊所策劃的詩展呈現,我們思考著如何將詩歌節歷屆以來所蓄積的內部能量向外展延。詩展以「遇見詩」、「閱讀詩」以及「詩的聚會所」為策展的三方主軸,並以捷運站、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的C棟藝文展演中心、淡水亞太飯店這三個空間的性質與詩共鋪陳。在我們的劇本裡,捷運站是你一個過客與詩邂逅的場景,園區內的展場是一個如果你願意棲身傾聽的閱覽室,飯店則是國際詩人的迎賓大廳、交誼所。

  若說,我們在創造空間,我更認為我們在策動「介面」,而整個策動的過程則像編輯著一本巨大的出版物,一本具有空間尺度的詩集。展覽團隊中,淳善將詩歌節的核心理念放置到她長期經營的地方文化脈絡上作梳理;長伴詩歌節觀察多年的詩人一穎,對編輯詩句字字斟酌,活動間以詩抒情側錄;諳熟空間紋理的庭儒,在園區內C棟展場中營造出一讓人得以潛心閱讀的空間,簡約含蓄的恰如其分……。在詩書的象限之外,在作者與作品外,我們思量著現場空間與讀者,以及圍繞著這兩個關係向度所延展出的每一個介面。

  因此,在詩海中,我們冒著兀斷取義地精煉節錄的危險,讓詩作離開它們工序地、完整地被安放在書頁上的慣常面貌,出現在我們的身邊、足下,或者仰頭一望見伊在天際。讀者你可能從容經過、可能步伐緩慢地瞄上一眼,可能駐足讀上一會兒,或就此歇腳,停留了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些詩句字詞就在旁側,在我們日常經驗中被拾起,被拋下,拾起,拋下,拋下,拾起……。我後來想,或許並非一定要磅礴才得以深刻的吧!詩會不會到底如谷川俊太郎筆下的路邊雜草,沒有任何意義,不特意要傳達什麼,詩就只是在那裡而已。那麼,我們讓詩進入日常生活‧光景中,讓詩任其原始真切的面貌道出自己吧!

  老師的兩行詩如今與天光、與空氣同一,天天讓淡水夕陽拂照,其影輝映在捷運淡水站的中庭廣場空間,它的瞬息潛移不就如同我們所傍著的日子一般性地存在嗎?或陰或晴,與詩相遇,自在地。

 

打開與觀眾對話的企圖  李庭儒(展場設計‧執行)

  這是我第一次以空間來面對這些沒有被預設要離開書頁的作品,以詩展開這場私密的公共對話如何可能?空間的設計如何引導觀眾的身體?如何以物件作為一種閱讀的邀請、閱讀的節奏是什麼?作為一位展場設計,即是試圖解放書頁中的文字,以空間伸展他們的可能。

  展場設計的資源在這次的展覽中以各種方式被組合,依著不浪費資源的思考,朝向淡水或是附近調度資源。

  詩歌節似乎不只作為一個國際交流的活動,在這次更打開了與觀眾對話的企圖,是一突破而同時也將迎向新的挑戰,淡水應該有什麼樣子的詩歌節?

 

▲民眾在展場中可以找個自己喜歡的位置坐下來,閱讀眼前世界各國詩人創作的詩篇。(攝影/顏志新)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