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淡水是一座山水匯聚的城鎮,從紅樹林捷運站往三芝、北海岸方向延伸過去,大約有兩千多公頃的丘陵。兩、三百年前,中國沿海省份的居民到台灣來墾荒時,就是先在這片廣大山區裡定居下來,辛勤的開山闢地,逐漸拓展移墾範圍。等到他們的農產品收成,就必須拿到市區來販售或以物易物,因此才漸漸形成「滬尾街」,也就是現在的淡水市區。 我這個從小在淡水市區長大的小孩,以前都覺得他們這些山區居民,看起來就是塗塗倯倯(土裡土氣)的。後來開始接觸在地文史研究之後,才知道「山上的人」有他們獨特的智慧及生活上的哲理。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山區長大的人到現在都還能夠保持吃苦耐勞、質樸善良的天性,並且擁有一股現代都市人身上所看不到的濃濃人情味,鄰里居民之間總能相互關照、守望相助。鄉土文化的守成,常常抵不過時代洪流的變遷,但是這個地區得以遠離世俗塵囂,沒有因為城市擴張而改變它古時候的風貌,這個地方就是淡水的山林秘境──樹興里。
我們特別選擇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前來樹興里的山區踏青健走,聽樹興里許秋芳里長講講山野的故事。許里長侃侃而談,從山上的神明講到早期的墾荒、耕種,甚至鄉野傳奇、文史典故、花草樹木、茶葉水果,無一不談、無一不興!從櫻花大道茶葉的興衰、綠竹筍的耕種採收,到木炭窯的傳承始末與保存,半日行程下來讓我們扎扎實實上了一堂充實又飽滿的「山野課」。 走出輕軌捷運站不到五分鐘,映入眼簾便是一條兩側修整有序、枝椏挺立,來春準備開花繁茂的櫻花樹。這裡正是淡水地區有名的「櫻花大道」,看得出來有聘請專人負責保養照顧,草木扶疏。入口旁有間小土地公廟(圳溝公),點出山區往昔的人文情懷。回到百年前,那個沒有資源、沒有水電,光憑雙手與天爭的時代,大屯山脈流下來的山泉水,造就圳溝泉源不斷,蜿蜒綿延穿越整座山區。三百年來綿綿不絕灌溉著,維持該山區土壤的營養元素,才讓這裡的農作物得以慢慢形成產業。
這裡栽種的櫻花以台灣原生種山櫻花與吉野櫻為主,大約兩公里的路段種植約有兩千多棵的櫻花,盛開期大約是每年3
月。不光是櫻花的排列井然有序,櫻花大道後有蓊鬱樹林,前面則是整理得有條不紊的紅竹及矮樹叢,把這兩排櫻花樹襯托得精神抖擻,昂首挺立,準備含苞待放。如果你來過,相信你一定對它的美印象深刻,如果沒有來過,你一定得親自來體驗一次,大台北地區如此自然豐富的樱花美景已經不多了。里長同時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十幾年前初栽樹苗時,曾有人想來偷挖櫻花樹,被里民當場就逮,最後沒有
許里長緊接著帶我們來到一個小山丘,山丘下一排壁畫,從頭到尾細細解釋了茶葉的耕種採收、殺青製造……等等過程。原來,務農有務農的樂趣,花草、果樹、竹筍、茶 每年秋天,季風從台灣東北角徐徐襲來一陣涼意,苦澀中又帶著一股濃郁的清新,為茶樹新芽添上一股無可取代的醇香,再加上台灣茶農們苦心鑽研又推陳佈新,不斷進步的製茶技術,讓台灣茶葉在世界上享有品質保證的信譽,無一可取而代之。 接著又走入一片綠竹林,這裡的竹筍每年大約在農曆五月到八月盛產,狀如斗、白如玉、脆如梨、汁如蜜,吃起來滿口筍香,不忍入喉,同時又可以清腸胃,無疑是夏季最佳食品。從種植、照顧、採收、留根,過程細心猶如照顧幼兒,許里長如數家珍,一路娓娓道來,讓我們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竹林旁一口埤塘,許里長說它是庄仔內溪的源頭之一,也是灌溉淡水地區的農田重要功臣,四周草木旺盛。若逢雨季,山上流下的泉水會把埤塘注滿;雨水少的季節,卻又不至於乾涸見底,滋生異味,可以說是淡水得天獨厚的山野結構吧。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大自然有大自然的法則,你必須遵循它的道理去做,歹竹也可以出好筍,樹要留根、人要留情,努力耕種一定會有所收穫。 我們也經過一處住宅區,這裡有山上人家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所蓋出來的避難所,看到一棟用鐵灰色安山岩蓋起來的百年古厝,歷時已久卻毫無風化痕跡。古厝外型及建造工法,顯示當時山區居民渴望家族人丁盛旺的期盼。我們又慢慢走過一段近百公尺的小陟坡,才到達今天真正的目的地──木炭窯。 山坡旁一片佈滿青苔的牆壁,道盡鄉野人家生活的清香,爬上這道坡,柳暗花明又一村。沿著花崗石舖疊而成的小岔路,走進去就能看到木炭窯。這個木炭窯已有近百年歷史,窯的主人每年都要花不少錢來維持。木炭窯是早期用來製作木炭的地方,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看得到木炭,都是一些木漿、木泥或木屑壓縮而成的原子炭,煮起東西來總是覺得少了一股木炭的炭香。
聽過許里長的解釋後才知道,木炭的製作也是一門獨特、專業的技術。把材質比較硬的樹幹或樹枝(如相思樹)放在木炭窯裡,依循步驟堆砌大小、粗細不同的材料,然後在隔壁的升火洞裡升火,把溫度傳到木炭窯裡面。必須歷經兩個禮拜甚至更久的時間,用燜燒的方式把這些新鮮的樹幹、樹枝,燻成一根根黑色碳化過的木炭。在燜燒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有人看守,等到快要燜好的時候,要用樹枝做
每回製作木炭,木炭窯的主人必定會帶著一顆虔誠的心,按照傳統禮數把它當作是一件盛事來做。所有步驟都要循規蹈矩,遵循先輩所留下來的方法去做,而且必須一絲不苟的注意相思樹枝的排列、溫度
、時間、火苗等等,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化為灰燼。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啊,沒想到小小一根木炭的製作過程,竟然有這麼深大的道理存在。看到山區還有一群無名英雄,相當努力的要把在地文史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