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無止盡的開發是淡水的出路? |
Tân Tek-hôa |
劇烈天氣成常態
今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氣溫屢屢創下新高,6月份有15天最高氣溫超過35度,7月份台北甚至出現連續五日最高氣溫超過38度。7月初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將透過前瞻計畫的預算,協助全台灣中小學約十萬間教室在兩年內全面裝設冷氣,總經費約323億元。
由於氣候的變遷以及人類過渡開發的因素,劇烈天氣逐漸成為常態,台灣鄰近的國家如中國、朝鮮、日本等,近日內也深受連日大雨與水患之苦,水患後將帶來更棘手的難題,譬如積水退去後的復原、人員的安置、傳染病的蔓延以及食物短缺等,在武漢肺炎疫情尚未控制的情況下,可說是雪上加霜。
人與天爭的思考終須反省
而武漢肺炎疫情的延燒,全世界各國為了控制疫情,幾乎都採取了封城等限制人們移動與接觸的管制措施,人類活動減少,工廠停工,交通工具停用,似乎讓整個地球得到了短暫的喘息。但疫情過後,人類的生活形態、產業運作及資源的使用與開發勢必會引發深沈的反思與改變。
回過頭來談行政院將在全國中小學教室裝設冷氣,行政院長蘇貞昌宣佈這項政策後,理所當然地引發熱議,各界討論中有兩個方向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第一,中小學全面裝設冷氣後,學校將負擔更多電費,「節能減碳」的口號流行了那麼多年,現在綠能發電與節電節能的設施終於到了必須積極面對的地步,無法再迴避;第二,是校園內校舍與水泥必不斷增加,相對地犧牲了綠地與樹木的栽種面積,這直接影響的是校園內的氣溫飆升,不斷以人工設施取代樹木的後果,也終於被提上檯面上討論。
人類長期對自然環境無限度開發已招致反噬惡果的此時,淡水卻仍停留在「三大交通指標建設」的完工將帶來「永續發展」這樣的幻景中?
三大指標交通建設能帶來永續
今年年初,1月14日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淡北道路案」,新北市長侯有宜強調將力拚在2023年完工通車。
竹圍到紅樹林間,在捷運線與河岸邊的綠色廊道開闢快速道路的計畫一直不曾停歇。早在2000年10月,採雙層高架設計的淡北環河快速道路計畫就被環評大裁定「不應開發」,2006年當時還未升格直轄市的台北縣政府提出規避環評版本的沿河平面快速道路計畫,此案雖於2011年4月通過環評,但反淡北道路聯盟為主的民間團體隨即提出行政訴訟,2013年9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撤銷淡北道路環評結論。
▲今年夏天氣溫屢屢創下新高,7月份台北出現連續五日最高氣溫超過38度。
(資料翻攝/中央氣象局 )
▲已經開始進行主橋體工程的淡江大橋更是自始反對意見就不曾間斷。
(照片翻攝/聯合報 )
豈知,2015年11月新北市政府再度提出淡北道路計畫案,歷經多次環評會議,幾度被退回重審,交通專業的學者及環評委員甚至都已提出「淡北道路對抒解交通無益」的論據。2019年數名反對淡北道路的環評委員任期屆滿被替換後,終於在今年1月15日以十分鐘的時間討論通過環評案。目前反對此案的民間團體也以再次提出行政訴訟,力爭阻止這項開發案的進行。
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工程,是淡水另一項引發爭議的「指標性公共運輸建設」,中正路老街為主的居民全力反對,新北市政府目前評估放棄「輕軌進老街」方案,將改採河岸方案,但此案必須重新提出設計方案,並提報交通部及行政院,若行政院同意此案,還需環保署評定是否該進行環評,藍海線輕軌的進度還需拖延許久才會明朗。至於已經開始進行主橋體工程的淡江大橋更是自始反對意見就不曾間斷。
綜觀號稱「三大指標性交通建設」的淡江大橋、淡海輕軌與淡北道路,都標舉著改善擁擠交通、促進淡水經濟永續發展的口號,實際上目的都是為了帶動停滯多時的淡海新市鎮的發展。
▲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工程,是淡水另一項引發爭議的「指標性公共運輸建設」。(資料翻攝/新北市捷運工程局
)
淡海新市鎮是1992年「六年國建」的重大建設,目的在抒解大台北地區住宅不足與房價飆漲的困境,預計這遍兩公頃土地將容納30萬人口。
然而因土地徵收進度及人口移入與預期落差過大,行政院經建會已於2006年決議停止淡海新市鎮開發。新北市政府卻仍執意於新市鎮的開發,不僅頻頻爭取中央支持,並一再提出各類開發計畫與利多建設。
錯誤的政策無法中止
淡海新市鎮已然證明是錯誤的政策,如今淡水的各項建設卻仍以促進新市鎮的活絡為核心目的,舊淡水舊街區在開發的思考中,終究只是被忽視與犧牲的角色。
▲「三大指標性交通建設」淡江大橋、淡海輕軌與淡北道路,都標舉著改善交通、促進淡水發展的口號,實際上目的都是為了帶動停滯的淡海新市鎮的發展。
(資料翻攝/新北市捷運工程局)
舊街區生活環境的改善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不才是淡水發展最基本的基礎公共建設嗎?平日上下班時間與假日幾乎整日的塞車,已經告訴我們進出淡水的人數已經超過負荷量,各類開發的思考卻仍以「帶來更多人潮」的思考進行著。
武漢肺炎疫情的延燒,將帶來人類世界生活、工作與產業型態的反思與轉型,劇烈氣候的變化讓人類不時承受著生活與生命的損失,這也將讓人類終須改變資源與能源的使用。
道路交通擁塞,就開闢更多路來容納更多車流?為了留住消費人潮,就以更多人工鋪面來替代草坪?追求經濟的繁榮,就要把更多閒置的綠地變成能賺錢的水泥建築?居民對基本生活品質的需求,就必須陷入城鎮發展極大化的夢魘?對於淡水永續發展的願景,我們能繼續放在過去既有的脈絡下來想像嗎?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