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7年,法國新浪潮重要導演阿尼艾絲.華達(Agnès Varda)與新銳視覺藝術家JR合作拍攝了一部紀錄片《Visages
Villages》,英文名譯作Faces places,就紀錄片名的字義解讀,或可稱之為:鄉村的容顏(然而本片之中文譯名是《最酷的旅伴》)。
片中他們開著可以製作圖像輸出的廂型車走訪了法國各處地方:有日漸凋零的礦村、有專耕農作的村落、有港務繁忙的碼頭,過程中兩位藝術家傾聽地方居民的生命故事,而後將人們的臉龐軀體打印上牆,成為地方村落間一幅幅銘刻至深、卻又樸實真摯的「作品」。片中不乏運用這樣的表現手法呈現許多地方社會議題,不過卻也提醒著我們:地方的「容顏」是甚麼樣子?除了顯而易見的實體建物之外,還有沒有展現「容顏」的另外一種、甚至多樣的可能?
回首筆者自小成長的家鄉-淡水,多數人聯想起的,除了絕美的水岸夕照,河岸邊的街道、矗立其中的古蹟應也會映入許多人的腦海。淡水眾多現存的文化資產,其背後是一段段艱辛的搶救保存歷程,文化資產經指定為古蹟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修復、經營、再活化的課題。面對這一題,淡水古蹟博物館於2005年於焉成立(其前身便是淡水古蹟園區,以下簡稱淡古)。
一直以來,淡古的重要目標即是地方古蹟的保存及維護作業,這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自最初的紅毛城,至近來多田榮吉故居、海關碼頭以及日本警官宿舍的陸續修復。
首任創館館長張寶釧女士曾於本報132期撰文〈新時代、新契機:對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期許〉,此文梳理了她對淡古的四個期待:反省觀光行為對城市發展及文化資產保存的衝擊、博物館應符應民眾的期待、建立歷史空間不等於閒置空間的概念以及博物館應與在地居民建構夥伴關係。從這樣的四個期待中,我們可以看到淡水邁入觀光化歷程的反思,也可以約略看出淡古自成立伊始即運用了「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相關概念。
張寶釧前館長在2010年寫下對淡古的期許,如今已過十個年頭,確實值得我們回頭審視,如果從淡古實質進行修復維護的各處歷史空間說起,近年多處文化資產逐然修復完成並重新對外開放,固然是件值得肯定之事,然而我們或許可以更進一步的持續探問:文化資產整修完成後,還能夠有甚麼樣的發展可能性?除了展示陳列過往的空間配置、建物本身的歷史,有沒有可能透過挖掘更多地方史料,加入地域的觀念,脫離單點單建物存在的概念想法,進而勾勒一個更為貼近在地的敘事?
▲2017年,法國新浪潮重要導演阿尼艾絲.華達Agnès Varda與視覺藝術家JR合作拍攝紀錄片《Visages
Villages》中文譯名是《最酷的旅伴》。
(劇照翻攝/SNAPPP照玩雜誌 )
▲淡水眾多現存的文化資產,其背後是一段段艱辛的搶救保存歷程,文化資產經指定為古蹟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修復、經營、再活化的課題。圖為多田榮吉故居。(照片翻攝/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以近年整修完畢的多田榮吉故居為例,其建物的地理位置正好位在馬偕街通往埔頂山崗的路徑上,此路在早年不僅是淡水街與埔頂交通貿易往來的必經之路,也是過往淡江中學的學子們每日步行上學的進學之道。
從過往繪製的古地圖來看,也與現在的路網有幾分可疊合之處,亦說明現在的路網有可能是根基於先前所開闢的路徑走向。結合上述,即可將馬偕街與埔頂的歷史展現在多田榮吉故居這一「節點」之上,亦可以讓參觀者對整個馬偕街、埔頂地域有更多認識。
其次是反省觀光行為對城市發展及文化資產保存的衝擊,誠然,淡水的城市面貌走入當代以來有了極大的變化,1997年捷運淡水線開通,加之政府大力推動觀光產業,淡水搖身一變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每逢周末、連假,淡水老街萬頭攢動、熱鬧非凡。急速觀光化的結果,雖然有了人潮帶來的觀光收益,但卻也連帶影響淡水在地居民的生活,這是大家都在談的論述。
然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或許觀光發展其實並非盡皆壞處,比如目前仍有爭議的淡水河岸輕軌工程,淡水居民反對的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即是目前的淡水河岸,已然成為一處休憩空間,不只是遊客,平時居民亦可於水岸邊漫步遊憩,可以說,輕軌的鋪設將會極大的衝擊原本作為休憩空間的河岸;然而,河岸在過往其實是漁業、商船貿易往來的據點,具有的不是遊憩,反而是更多的商業機能,後來經歷淡水河淤積、商業機能日漸衰退,經歷河岸再造後才演變成今日的風貌。
淡水邁入觀光化的歷程已然將近二十年,或許在現今時分,反思觀光行為如何能與城市發展相互權衡,是我們(包含在地居民與公眾)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承繼上段對於觀光行為與城市發展之間的權衡,在地居民的認知與選擇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亦即,我們對於故鄉淡水,有著甚麼樣的想像?這一題十分複雜,也並非只有一個人說了算,而拆解這個問題,則必須放置到地方認同的層次思考:我們可以如何持續凝聚地方認同?
前述問題中重要的部分其實是持續,而且是跨世代的持續,像筆者作為90年代出生的青年,自小對於淡水的認知印象即與長輩們有所差異,時空環境不同,所塑造的地方感或許也會有所不同,而如何讓淡水居民持續凝聚地方認同,進而共構一個對於地方未來的想像,或許,博物館可作為一個方法,方法的實踐形式,張寶釧前館長已然提及:博物館應與在地居民建構夥伴關係。
▲淡古的重要目標即是地方古蹟的保存及維護作業,這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自最初的紅毛城,至近來多田榮吉故居、海關碼頭以及日本警官宿舍的陸續修復。圖為日本警官宿舍。(照片翻攝/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淡古目前管理相當多的古蹟館舍園區,如何以這些古蹟為出發點,持續透過展示、教育推廣等相關活動,不僅開放大眾遊客,也可以與在地居民連結,建立夥伴關係,進而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家鄉、認識這處生養自身的城鎮,這樣的提問也不只有博物館需要思考,同為在地人的我們,一樣要去關注。
地方的「容顏」是甚麼樣子?裡面能夠呈現「誰」的容顏?只有歷史人物、實際建物嗎?還有沒有展現「容顏」的另外一種、甚至多樣的可能?
博物館可以作為一種方法,也不會只有這種方法,如何進行?如何實踐?我們一起來討論、想像。
▲淡古目前管理相當多的古蹟館舍園區,如何以這些古蹟為出發點,持續透過展示、教育推廣等相關活動與地方有機互動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回首頁 返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