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尪姨調〉與恆春民謠
再唱一段 思呀想呀起

張嘉祥

  平埔族尪姨的歌謠如今大多失傳, 現存有1980 年風潮發行的採風錄音,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群〈尪姨調〉版本,錄音的說明寫說,是尪姨幫族人看病「搓a mu」(音so amu)時所唱的〈尪姨歌〉。

  我聽了幾次,越聽越覺得像是某一首歌,想了一下,找了陳達〈思想起〉,一聽就覺得這兩首歌的曲調類似,甚至連唱法都頗為雷同,據說陳達的彈唱是融入傳統恆春的古調,那所謂「恆春古調」是由什麼地方、文化的發源或匯流?

  〈思想起〉的來由有三個說法,〈思想起〉又可稱〈思想枝〉,其一是中國移民的巫阿東、巫永生父子因為思念故鄉所創作;其二是由西部平原到恆春開荒的工人因思鄉而唱起來的曲調;第三個是我個人認為最貼近台灣族群變遷的脈絡。

  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張純華碩士論文〈簡上仁台語創作歌曲及其創作理念之研究〉中指出:「明立國提出〈思想起〉曲調比較接近西拉雅族的歌曲,明立國根據呂炳川採集西拉雅族的一首〈跳舞之歌〉中,明顯看出兩首曲調間的相似之處」。

  而屏東馬卡道群我在另一篇論文201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恆春民謠」的傳唱與變遷──以恆春古
城地區內的活動為例》中查索到:  「馬卡道族『鳳山八社』為了逃避漢人佔墾的壓力,也南下移至恆春平原......」

  講述得更明確的在吳榮順《思想起( 貳)九零年代田野錄音》:「...... 但是由於以恆春古城為中心的閩南語族,居於地區的強勢文化群,使得原來當地的原住民(包括平埔族馬卡道群和排灣族、恆春阿美族),和枋寮以下的六堆客家人,在語言上和音樂文化上,紛紛趨附於強勢的『恆春福佬』......」

  於是我就想到一個假設,〈思想起〉的曲調是起源於平埔馬卡道群的古調歌謠,像是〈跳舞之歌〉、〈尪姨歌〉等族群的儀式性曲調,之後在文化與音樂上福佬化,歌詞變為漢人思鄉的抒情描述。

  過去偶爾會聽說像是〈丟丟銅仔〉是平埔族歌謠演變過來的歌曲,但是到底具體從哪一族、哪一首平埔歌謠演變過來,除了專業研究者大多數人無從得知。
  雖然〈思想起〉與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群〈尪姨調〉可能只是剛好同調性、或者唱法類似,畢竟孤例不證,但在查索文獻資料中發現有〈跳舞之歌〉的論點,我認為,我比較認同明立國的論點,把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群〈尪姨調〉和〈思想起〉曲調放在一個脈絡。

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群,王清香唱〈尪姨調〉 版本: 1980年風潮音樂出版《跳戲》。屏東加蚋埔馬卡道群〈尪姨調〉是尪姨幫族人看病「搓a mu」(音 so a mu)時所唱的〈尪姨歌〉。曲調與唱法頗類似恆春古調。(資料翻攝/風潮音樂)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