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淡水水碓街27號雷家古厝無預警遭到拆除,25號街屋情況亦十分危急,屋內傾頹大半、原本裹覆在水泥壁裡的土埆顯露無遺,並且持續崩塌;屋主為保存古厝,提報街屋為歷史建築。雖然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8/2號進行文資現地會勘,但在後續文資審議會議,決議不登錄,致使雷家古厝的保存岌岌可危。目前雷家古厝僅存四連棟,原25號街屋在11月8日已人為「自行」倒塌!淡水在地歷史紋理,就此湮沒傾頹、化為歷史塵埃!
雷家古厝的重要性何在?這需要從雷家以及水碓兩個角度談起。淡水雷家係屬城山雷氏,西元1814年(嘉慶19年)來臺,遷移至滬尾水碓仔及米市仔安業。先祖雷昌環開設泉成商行,專營米粉及土豆油,奠定家業發展基礎,並興建房屋四間(早期為番地
166 167 168號,現址水碓街21 23 25
27號),大房次子開設中藥行,其妻莊對涼,耆老尊稱為「先生媽」,是水碓當地十分重要的產婆兼小兒科醫生,並籌設水碓福德宮。此外,眾多雷家先祖亦從事地方公務或是文教事業,比如曾任滬尾街街長的淡水名士雷俊臣等等,足見雷氏在淡水的耕耘奉獻。
而雷家古厝所身處的水碓街區,更與淡水的城鎮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水碓街是九崁街(今重建街)往北以後,首個抵達的聚落,因移民的開墾漸次形成農業聚落,此後又因貨物交易加工需求,持續促成水碓街的繁盛發展。同時,水碓街在交通網絡上,也是頂路(今中山北路)、下路(今北新路)兩條交通要道的交會處,頂路通往下圭柔山,連通三芝等地;下路則連接北新庄、忠寮等地,時至今日,淡水的這兩條路網仍大致維持,依稀可見舊有路網(比如水碓街等)。作為貨物集散與交通運輸的必經之地,水碓在淡水城鎮歷史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水碓如今快速都市化的景況下,更顯雷家古厝存留在地歷史紋理的難能可貴。
雷家古厝之於家族、之於淡水的重要性,不僅只在建材是否特殊、不僅限於有無經歷改建,需要同時關照到的,是古厝所有者雷氏家族的在地耕耘,以及古厝立身於水碓顯現的重要歷史意義。水碓市街的發展,亦是淡水城鎮歷史濃厚的一筆,尤其現在水碓幾已都市化,鮮少見得過往街肆紋理,可嘆見證過往水碓市鎮發展的雷氏古宅,就此崩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