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2022年除了是淡水開港160年,也是為臺灣奉獻極多的馬偕先生來臺150週年,這兩個重要的日子對於北臺灣的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透過淡水開港,促進臺灣對外的貿易及經濟發展;馬偕對臺灣無論是在女性教育的肇始、醫學知識的引進、宗教的傳播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1844年,馬偕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牛津郡,因為就讀師範學校,於十五歲畢業後擔任小學老師有六年之久,後來進入神學院深造,一畢業即擔任長老教會的牧師,並於1872年抵達淡水,馬偕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自此,馬偕牧師開始了他的佈道工作。 他是第一個在臺灣北部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足跡深入臺灣北部各地,在淡水、五股坑、新港社、和尚州等地相繼設立教會,傳教對象包括漢人、平埔族和高山原住民族。 同時,馬偕也以行醫輔助傳教,他為病人拔牙,拔過21000顆以上的牙齒,學生們及其他牧師所拔牙的數目,還只是這些的一半,因此這種奉獻無私的精神是值得讓後人稱讚的。此外,馬偕又免費發放瘧疾特效藥——奎寧水(quinine)(俗稱金雞納霜,又被稱為「馬偕的白藥水」),解救飽受瘧疾之苦的臺灣人,而後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做為醫館,名為「滬尾偕醫館」。除此之外,各地的教堂也兼做簡易診療所,把新式的醫學帶入臺灣北部。 1882年,馬偕在淡水設立「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除了開設神學,還有各種現代科學,成為外人在臺灣推行新式教育的開創者。1884年,馬偕又創立了淡水女學堂,為臺灣女子教育寫下第一頁。受此新教育之薰陶,使婦女改變生活習慣,知識領域開拓,使他們不再侷於家庭的束縛,有助於改變婦女的社會地位。此後,馬偕還在各地教會設書房或易學,免費教育民眾。 馬偕牧師曾在1895年出版的「臺灣遙寄」一書中,描述了關於淡水的樣貌:「淡水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樣,城裡有一市場,圍集著漁夫、農夫、園丁、小販,大聲地叫賣各人的貨品。米店、鴉片窟、廟宇、藥店等連在一起,老闆們嚷嚷著請路人進來光顧。木匠、鐵匠、理髮匠、轎夫等往來於街道。城裡充滿著黑醺醺的煙,相當汙穢。這兒是以商港馳名,且為外國人可以握有私產的通商港。這是淡水所以成為重要地方的主因……」透過這些敘述,我們可以遙想150年前的淡水是何等的熱鬧繁華。 1901年,馬偕因喉癌病逝於淡水,享年58歲,為感念這位為臺灣犧牲奉獻的牧師,淡水有一條街道命名為「馬偕街」,並在馬偕街口塑造馬偕頭像,成為馬偕傳教歷史的重要史蹟。2001年更創全臺之先河,將每年的6月2日訂為馬偕日。而這也是首位在臺外國人獲得此殊榮。西方歷史學者以「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讚賞馬偕的一生。
▲馬偕所創立的牛津學堂,現已為真理大學校史館。(圖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