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先前會勘北港塘渡口聚落遺址時,中研院的劉益昌老師就曾言及,北港塘渡口之於淡水的意義在於推演淡水早期的移民遷移與聚落發展,並以府城大員的安平聚落發展為例,說明建構城市歷史時,時序厚度是件值得注意且重視的部分,而筆者想延續這樣的討論,以府城的城市演進歷程反思淡水目前的城市史。 府城城市史中,五條港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著台江內海的淤積,陸地衍生的同時,也造就許多流域港道,府城的貿易與市鎮自此開始逐步發展,雖然港道日後逐漸淤積,然而聚落已然形成,直至現在都可以在府城各大廟宇中看見從前五條港之名,比如開基武廟即是關帝港、海安宮是南河港等等,而依著五條港發展的聚落,更從廟宇信仰中發展出具地域性的「聯境」系統。五條港之於府城,標示著的不僅僅是府城對外貿易的歷史,也同時是城市發展的歷史。 回過頭來觀察淡水的城市史,近來不斷強調淡水開港、清法戰爭滬尾之役,都著重在淡水的對外關係與貿易,然而淡水聚落當時如何應對這樣的時代環境?對外關係的變化又對城市聚落發展,以及那時候的人們產生甚麼樣的影響?紅樓起初的創建者是船頭商李貽和,筆者曾祖父早年從事的行業是汽船火夫(鍋爐工),同時代的淡水人與淡水聚落,在現在的淡水開港城市史論述中,較常以點綴形式現身,然而就如同府城的五條街,或許當談及淡水開港歷來的大事件與歷史時,我們可以同時關注到聚落與人群因著時勢環境的逐然發展,也才能理解我們所深愛著的這方故鄉。
▲現今開基武廟正前方的巷道,即是清代五條港系統中的關帝港,如今港道已成為街道下的水溝,然而武廟的廟牌仍清楚標記「關帝港」。(圖片提供/洪靖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