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如同淡水在地人般逛老街
老街的入口


洪靖翔

   淡水老街,它在歷史的不同時代中,曾經有著不同名字,此前被命名為中正路,在更早的日本時代則稱為淡水街,清朝時期,則與當時稱為「頂街」的重建街並稱,又被稱作「下街」,並且和衙後石路(今三民街)、米市街(今清水街)等鄰近街區共構成「滬尾街」,這一帶可說是淡水最為繁盛精華的老城區。想要了解與探詢淡水具有豐富厚度的歷史紋理,就必須要走入淡水的老城區。然而,令筆者感到好奇的是,大家究竟是如何「來到」淡水老街的?老街周圍滿佈各條通向其他地方的巷弄街廓,許多都是淡水在地人習慣走也常常在走的道路,其中更藏身著歷史痕跡。本期專題以紙上漫談的方式,稍微盤點淡水人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會行走哪些街廓巷弄「前往老街?」

   如今的淡水老街,遊客如織,如果說談到淡水老街「怎麼去?」許多人可能馬上想到的是從淡水捷運站出站後,直接往老街而去的路線。這個時候通常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其一,從火車吃水廣場走入老街,不過因為店家密度較低且不靠河岸,故許多人會往剩下兩條路線走;其二是從公明街走入老街,沿線各式店家聚集;其三則是走現在的金色水岸一帶,空間開闊且景緻優美(雖然以前並不是這樣)。

  的確,這些以捷運站作為起始點的路線,因為鄰近捷運站,故而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不過,如果說要走入老街、甚或淡水的老城區,淡水人起碼可以說出比起從捷運站出發的三條更多不同的路線,比如與淡水老街共構淡水老城區的三條街道:九崁街(今重建街)、米市街(今清水街)以及衙後石路(今三民街)。

  首先是九崁街,也就是今天的重建街。以前古早時候也稱作「頂街」,在文化路還沒將重建街攔腰斬斷時,重建街的街道範圍,從福佑宮後方,可一路連通到水碓子附近的城仔口,並且根據聚落分布成九崁、協興與元吉三段。現在的重建街多已改建,只剩下少部分街區保有古時風采,筆者所熟悉的路線,莫過於從文化路與重建街口出發,一路沿地勢往上進入重建街九崁段,這當中當然也可以連通米市街(今清水街)以及衙後石路(今三民街)以及其他街巷。

▲重建街現貌,大致保留清朝時之街廓,右方為香草街屋。(攝影/洪靖翔)

  經過重建街30號,也就是文學家王昶雄故居後,就可見到尚未遭到拓寬的重建街,附近還可看到重建街31、33、35、37號四連棟清朝時候的街屋。再往下走,可以看到九崁二八咖啡店,還有重建街居民的集體回憶「石頭公」,旁邊則有一條險路通往紅樓。繼續往下走則會經過市定古蹟重建街14號與16號,其中14號就是香草街屋,兩幢房屋皆保有清朝末期、日本時代乃至於到現在的建築風格,亦有保留傳統的漢人民居樣式,十分特別。在重建街14號街屋轉角,即是蘊藏王昶雄與林玉珠二人戀愛故事的戀愛巷。經過戀愛巷後就會抵達福佑宮後方的街道,這裡有三條線路,都可通往老街。

  以前福佑宮兩側曾有商舖開設,加上重建街的市街,可說冠蓋雲集,是淡水山產、河產與貿易貨物的集散地;另外一條則稱為公館巷,是老淡水人才知道的一條丘陵小徑,也是老一輩淡水人童年玩樂的場所,具體位置則在清水祖師廟下方的防空洞旁,出口也與今日老街相連,不過相較福佑宮側兩條街道,公館巷的出口更為隱蔽。這一條公館巷是筆者父親從小走到大的道路,父親也帶著我們家人一起走過,可說是淡水人不同世代的共同記憶。

  而重建街上的戀愛巷,則通往清水街。清水街俗稱米市街,也是淡水城市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條街道。清水街雖無重建街作為淡水第一老街的盛名,然而清水街的早市,卻已成為今日淡水人早晨採買的必去之地。位於清水街上的清水祖師廟,更隱含清水街繁盛的過往,比如如今清水祖師廟的偏殿,即供奉富美蕭府王爺(龍邊)與西秦王爺(虎邊)的神像。祖師廟建廟之前,碼頭工人在此奉祀富美蕭府王爺,淡水在地的北管團體「淡水軒」則在此供俸西秦王爺。後來祖師廟建廟後,也將二位神尊合祀廟內,讓這段與從前淡水港貿易發展相關的歷史脈絡與信仰傳統持續延續。


▲清水祖師廟座落於崎仔頂山崗崗頭,已是淡水人的共同信仰。(攝影/洪靖翔)

  不僅如此,清水街沿線仍大致保存清朝的街廓,筆者非常喜歡到清水街逛逛、走走,清水街上的法蒂瑪天主堂朝聖地、和義軒、文昌祠、米市街福德宮、舊上帝公廟乃至於現正修復中的施家古厝,仍訴說著從前的歷史,沿著祖師廟旁往下走,即走入淡水最繁華的清水市場,其與淡水老街相連。清水市場與老街拓寬的觀光化氣息十分不同,儘管只與老街相隔一個街區,但清水市場幾無外地觀光客,全為在地淡水人,而沿著清水市場一路走逛,不僅有許多市場老店,還有靜謐的淡水龍山寺隱身於此,更通往布埔頭一帶,最後和英專路交會,有趣的是,英專路一帶正好是目前淡水午後至晚間最為熱鬧的街區,而且與清水街、清水市場的熱鬧時段相接。所以可以說,從清水街到英專路,就是淡水一天中人流匯聚之所在地,從中顯現的是,淡水不同時代間延續且持續轉變中的市街發展。


▲淡水龍山寺座落於清水市場裡,不同於市場外的喧囂,龍山寺十分靜謐,但香火十分鼎盛。(攝影/洪靖翔)

  而假若從清水祖師廟往上走到底,則是供俸王爺的興建宮,並可通往已經拓寬後的重建街。此外,也可以通往古稱衙後石路的三民街,根據張建隆老師的田野調查研究,蓋因街區位於水師衙門的後方,故稱衙後街,今日則稱為三民街。三民街上同樣也值得探訪,整條街道凸顯出淡水五虎崗崎仔頂的山崗陡勢。

  沿著街道一路向下,除開通往紅樓的狹窄巷弄,街上有一間古老的王爺廟金福宮,廟旁石牆上則繪有白樓故事牆,訴說著三民街區上紅樓與白樓相輝映的故事,紅樓與白樓曾經是淡水美麗的山崗景色,無數畫家皆有描摹,可惜白樓現已不存。不過,三民街區附近仍有紅樓以及新修復完畢的木下靜涯故居值得探訪。經過白樓故事牆後,即會與淡水老街連通,路口對面有一間阿婆紅茶冰,冰涼好喝,是筆者從小喝到大的味道,再往下走則就是馬偕紀念銅像公園(淡水人喜稱三角通仔),並同時連通馬偕街。

  透過重建街、清水街與三民街的街巷歷史,我們可以從中發現的是,所謂的淡水老街,從來不是一條單獨存留的街道,恰恰相反的是,正因為淡水老街附近有著這些街道,不僅連通河海航運,也連通著山產陸運。這是整個區域與城市的共構,而在當代的淡水,更是許多淡水人平時日常會行走的街道。也因此,當我們看待淡水老街,或許應當以一個更為全面的「區域」看待之,而非以單一街道的視角看待,有許多通往淡水老街的入口,而淡水老街也透過這些入口,得以與淡水地區有更為廣泛與緊密的連結,所以對於淡水人而言,不妨可以回憶自身平常時習慣行走的街道,而對於遊客而言,也可以多多探索這些與淡水老街相連的街道,不僅是走入老街的入口,也是走入淡水歷史的入口。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