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都市化與觀光化夾殺下的淡水老城
近年來,淡水市鎮的規模與人口快速成長,人口數已然逼近二十萬人,根據統計數據,2023年淡水人口成長到19萬人。觀閱網路上的新聞,不乏有諸多對於淡水房價、人口移入與地方建設的報導,呈現出淡水發展迅速、邁步向前的趨勢;實然,某一部分的淡水,確實有許多工程建設正在啟動,然而,卻也有一部分的淡水,正經歷著劇烈的變遷。其中,以淡水老街為主的老城區便是其中一例。
淡水老街在近二十幾年以來,面對捷運淡水線的開通,淡水老街開始湧入巨量的觀光人潮後,老街原本的店鋪商家,有些也逐漸改頭換面成為「名產店」,而隨著淡海新市鎮等區域的逐步開發、公所政治中心的轉移,淡水老街的常住人口不斷下滑,經常到了晚間,一樓店家以上的住家燈火越見稀疏,這是淡水老街在觀光化浪潮下,難以看見的「衰頹」。與此同時,也因為觀光化浪潮的緣故,淡水人的在地生活感,受到一定的衝擊影響,不僅老街常住人口下滑,「假日沒事不要進老街跟觀光客人擠人」,基本上也成為淡水人的「共識」。曾幾何時,淡水老街作為淡水市鎮甚至是北海岸居民採買日常用品的生活場域,何以如今至此地步?眼見於此,一些淡水在地的居民與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在老街逐漸失去的「生活感」再度找回並重現,不僅出版刊物,也舉辦眾多座談活動,面對「如何在這座城市裡生活?」的大哉問,大家共同集思廣益。這些活動與想法進一步匯流成一系列活動。因而在去年年末,「2023淡水生活節:淡味漫慢蔓」活動(以下為行文方便,簡稱其為淡水生活節)粉墨登場。
在地生活感的提案:2023淡水生活節
2023淡水生活節,由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黃瑞茂教授結合學校USR師生團隊,加之社區大學、淡水文化基金會與眾多淡水在地店家共同策劃。在其活動手冊中,即已將本次系列活動的宗旨敘述明白,也就是「在淡水,住下來!」。不僅如此,常住淡水以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如何在居住與生活行為的種種過程中,認識這座與自己生命日常緊密連結的城市?也於是,在住下來以後,到訪老街與其他地方,將過往陌生的街道區域,透過日常的走動,進而成為熟悉的生活所在,也成為了一場既有趣且耐人尋味的城市生活探索行動。
▲「2023淡水生活節:淡味漫慢蔓」活動手冊與選物路線圖。(圖片提供/洪靖翔)
事實上,淡水生活節的活動在策畫之時,黃瑞茂教授即已認為,此次的活動受眾,不只有來到淡水的遊客,而更是在淡水居住、而不常來到老街的住民們。這樣的想法,不僅融進了整體活動的規劃,黃瑞茂教授也在起初策畫之時,就透過與在地居民、文化工作者一次次的合作討論,共同與淡江大學的學生們呈現出「如何在淡水生活」的想像與實踐。筆者即有參與數次,包含初期學生提案的探索、進入社區與在地店家的對話以及與學生討論提案成果等等。因而這次的淡水生活節,不僅只是單方面的活動提案,而更是多方跨域協作討論的呈現。本次的淡水生活節,自2023年11月11日到11月19日,為期超過一周,結合書店、藝術空間、在地商家、社區大學等單位,推出多場議題座談、紀錄片放映會、工作坊、文化走讀、市集與音樂會活動,精彩紛呈。比如在文化走讀的部分,就包含由在地攝影家程許忠(阿忠哥)的攝影走讀、滬尾文史工作室紀榮達的聖母古道走讀、社區大學講師潘國明的防空洞地圖走讀等等,而筆者所參與的即是在11月19日下午,由黃瑞茂教授主講的「山水之間的城市遊廊」走讀。
▲本次走讀主講暨活動策畫人黃瑞茂教授。(圖片提供/洪靖翔)
用身體感受,山水之間的城市遊廊
本次走讀路線以河岸邊的金色水岸舞台作為起點,黃瑞茂教授從淡水作為一座河岸城市說起,結合不同時代下人們運用河流而衍生的生活方式,堆疊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河岸樣貌。接著我們前往聖江廟,也就是從前的北港塘渡口,走入淡水作為河港開發的起點之一;並從聖江廟所在的崁仔腳走上公明街,在公明街與老街街口,黃瑞茂教授向我們講述了淡水市街的沿革,從起初的頂街下街系統,逐步往附近區域擴張,並於日本時代進行拓寬與都市計畫後,開展出全新的面貌,我們逐漸從後街仔(今清水市場)附近,一路往東興街段、公館口段前行,並從屎嚳渡頭再度走下河岸邊。黃瑞茂教授以帶領我們走過屎嚳渡頭與老街各街街段的連通,感受如今商業化的老街,在過往與河岸密不可分的關係。接著,我們自河岸邊的三協成糕餅博物館入口,循經三協成餅店,並從福佑宮旁走上重建街,轉進有應公小廟旁的小徑,已有木架做成的展架立於小徑牆上,未來則可以進一步作為微型展覽場域,並也前往清水祖師廟。最後我們行經重建街上的香草街屋、九崁二八、戀愛巷以及險路,抵達今日走讀的終點紅樓與木下靜涯故居。
▲穿梭小徑的地方走讀,蘊含豐富意義。(圖片提供/洪靖翔)
橫豎交織的走讀:河港山城的複層敘事
這次走讀很特別,走讀路線並非循著老街既有道路的橫向開闢,反而透過這些已開發的橫向道路中所連結的各條直向小徑,形構一場既臨河岸、也登山崗,橫豎交錯的地方走讀。就如同黃瑞茂教授手繪的「編織術地圖」一般,看起來顛覆了我們對於老街既定道路的通行想像,然而實際行走就能發現,正是因為有這些聯通主要道路、通往不同方向的四通小徑,所謂老街作為一個生活場域的概念,方能完整展現。進一步的說,這些橫豎交織的小徑街道,除了呈顯老街作為生活場域外,其更說明了淡水不同時代下形構的複層敘事,既是空間的連通交錯,也是時間的堆疊積累,這些人們每日走踏的道途,可以日常通行、可以商貿行經、可以參拜信仰。所謂複層敘事的意義,在於這些的這些,都是時代更迭以來,多代淡水人生活在淡水的「生活感」具體體現,在如今淡水面臨快速且劇烈的都市變遷之時,再度思考「在地方如何生活?」這一題,在這些堆疊豐富的「生活感」中,重新尋找、建立人們與其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深厚關係。
▲黃瑞茂教授手繪的山水之間「編織術」地圖。(手繪/黃瑞茂,翻攝/洪靖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