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三月底交通部審查通過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走河岸的方案,目前正於行政院審核,也宣告新北市政府打從一開始便無傾聽在地民意的認知,辦理修正計畫案後,亦未在地方重新召開說明會,便逕付中央強渡關山。同時間,淡水民眾得知此訊息後,公民行動漸而蜂起,這並非是一次從今年開始的運動,而是多年以來淡水地方持續倡議的公民實踐。打從1997年的「反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案」運動,到近年「反輕軌進老街」、「反輕軌進老街水岸」等,始終不變的是對於淡水河岸環境、生活的倡議與守護。不久前,筆者亦帶領地方走讀,讓更多人認識整條河岸地景,以及輕軌建設後對河岸的重大衝擊。 這一場在五月初舉行的走讀,是以淡水河岸、渡船頭燈桿與淡水的城市發展歷史為主題,從河畔的和衷宮開始,再到同樣位於河畔的聖江廟(文武尊王廟)與北港塘渡口(淡水最早的渡口),向公眾展示淡水人與淡水河流域、與海洋的緊密關係,接續從崁仔腳上度到淡水老街,透過現今仍然開業的許多在地店家,也向公眾說明淡水老街從前就是一個物資集散地、一處集合北海岸住民前來採買物品的生活場域;而淡水老街又與米市街、重建街等街道,一同建構出淡水的老城區。最後再從清水祖師廟旁,沿公館巷往下,穿越屎嚳渡頭回到河岸,走讀的終點則是位於渡船頭的燈桿。 無 論是行走於河畔,抑或是搭渡船前來淡水河岸,這一座矗立於渡船頭的燈桿,是個在淡水河岸邊,十分醒目的地標印象。這座渡船頭燈桿,是淡水超過百年以來,河港貿易與漁業繁忙的縮影。如同渡船頭燈桿,現今的淡水街區,也仍舊可發現藏身於廟宇、古蹟、街廓中的歷史痕跡,在在訴說著從前淡水作為河港山城的市街發展。 輕軌的建設,將會永久改變河岸地景,也將衝擊這些重要的地方資產。淡水人與淡水河的關係,是淡水城市發展的原點,也應當以此作為淡水城市規劃與推展的延續與想像。
▲淡水河岸走讀紀錄。(圖片提供/洪靖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