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位在埔頂的淡水國中,周圍坐落著一處又一處刻劃歷史足跡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學校特意在8年級下學期安排「古蹟藏寶圖」的課程,每班每兩周一節課的時間去探訪學校周圍的古蹟,讓學生們能更貼近在地的文史與環境。去年5月底淡水國中還和淡水古蹟博物館、旅學堂、淡水女路合作,以1884年清法戰爭作為主題,為7、8年級學生安排「閱讀闖關」的活動,以答題闖關的方式將閱讀與淡水的文史資產結合起來;接著在暑假過後,新學期初的9月9日舉辦全校健走活動,沿著小白宮、紅毛城、一滴水公園、礮台公園再回到學校。 學校舉辦這些讓學生認識周遭環境、親近歷史場域的課程與活動,讓我們看到108課綱的推動,既有教育制度考試、升學為重的核心價值正在被改變。過去依成績、品行來分類學生的舊價值已經行不通了,108課綱至今雖仍引發社會許多批評與爭議,但教育的核心價值終究是我們必須深刻去反思的;讓教育更著重在將學習與生活、環境、社區連結起來,更重視學生個別差異與適性發展。 我期待著這樣的課程安排能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視野,同時更不禁想像著,當學生因為課程而關心起自己生活圈裡的大小事時,即將修復開放的施家古厝,古厝後方的祖師廟牆邊至今仍掛著要求拆除古蹟的布條,主事者是校慶、畢業典禮時必定會受邀會上台致詞的地方重量級貴賓,如果學生提出疑惑,老師們要怎麼回應呢?學校裡嘗試著讓學習更貼近在地的人、事、物,這是讓人樂見並期待的教育發展方向,年輕生命成長過程將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認識過去是為了解現在與展望未來,可是當下在校園外,圍繞著古蹟與環境引發的爭議性議題,作為教育者該怎麼看待呢? 譬如談到新市鎮的發展,是否不該忽略了淡海老漁民曾經長期抗爭,反對這個造鎮計畫?談到淡海輕軌,能避談中正路居民曾組織起來,整條街掛起反對輕軌的紅布條嗎?與其談著淡江大橋包裝出來光鮮亮麗的未來願景,在地生活將帶來哪些實際的變化與衝擊,對我們不是有著更切身的影響嗎?在教育的場域裡,和學生一起來了理解和討論因為對淡水未來想像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主張,將會是最貼切的公民意識教育,期待著淡水的校園很快就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