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承先啟後,共同營造淡水人文願景
 
  06 要聞
副縣長視察淡水殼牌倉庫古蹟修復進況
 
  03

專題
公民會議共識結論(下)

 
  04 論壇
無邊界的藝術村—談淡水操作藝術駐地計畫的可能性與策略
 
  05

社區營造
鄉土歡聚  遠景共商
淡水溫州餛飩 重新改造形象

 
  07 短訊
淡水文化基金會第五屆董事長交接典禮
走進知識的花園
金色淡水鎮刊1月15日復刊
 
  >>其他期別  
 

 
 
 
>>專題

「觀光與在地生活共享的淡水小鎮—
捷運淡水站周邊環境經營」
公民會議
結論報告(下)

公民小組(張俊偉、謝紹元、吳慶訓、陳盈蓁、
鄧貴躍、 吳陳淑女、蕭伊珍、李孟浩、
蔡宛鴒、 薛雅文、 鄧海、曾世明)


議題三:環境保護與生態觀光

地球是萬物之巢,土地、光、空氣還有水孕育了各式各樣的生命,現代人在追求高度經濟發展的同時往往忽略了人類是依附自然環境而生存,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且脆弱的,開發經營活動不應危及自然環境的平衡和後代子孫的生存。一張淡水的老照片中有一條大船,行於好山好水的淡水,延伸的綠意形成一幅恬靜的淡水風景。保育我們的環境,才能有生生不息的資源,在著重都市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同時回頭顧盼我們的環境,提出我們淡水公民對於淡水地區環境保護與生態觀光的看法如下:
一、為維持淡水地區生態環境永續發展之環境保護策略:
淡海新市鎮尚未築堤造地前的礁石海岸,其潮間帶蘊藏豐富的海洋資源,因為未計畫周詳的開發造成後來珊瑚礁海岸被毀、綠蠵龜被困、漁業資源破壞等嚴重悲劇。淡水只有一個,任何的破壞都是無法挽救的,為了避免前車之鑑所以我們主張訴求如下:

(一) 復育淡水海岸地區因不當開發而破壞的舊有生態,回復原有自然 環境之生物多樣性。
(二) 加強推動執行淡水河汙染整治計畫,確保水質水源、提高河川的容養量,避免魚群大量死亡、河面無垃圾等目標。
(三) 淡水地區居民以淡水河下游環境受害者身分,邀集中上遊各界人士面對河域污染問題。
(四) 增加下水道接管率,對淡水河污染進行有效控制。
(五) 監督淡水地區開發案規劃時落實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預防與監督功能。
(六) 評估人為建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與影響,並且將評估內容納入環境公約。


二、研究現有生態資源推動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涉及人與自然以及人造環境間的關係,包括人口、污染、資源分配、保育、運輸、技術、城市和鄉村的計畫與整個人類環境的關係。淡水公民基於生態永續原則提出看法:
(一)淡水地區全面生態資源調查包含陸域與水域。
(二)以生態系統區域觀念矯正現有行政區劃分的界線。
(三)鼓勵淡水地區中小學將環境教材納入課程中,大學開設環境通識課程,並且教育居民淡水生態環境以及人造環境間的關係。

三、生態資源再發展:

(一) 結合淡水古蹟園區與周邊自然生態建構淡水鎮成為生態博物館,一種「戶外博物館」的形式,發展出與社區的歷史、生活、產業、文化資產與自然環境景觀相結合的博物館。
(二) 推行環境綠化-廣植行道樹,增加綠覆蓋率。
(三) 鼓勵民間經營生態旅遊,一方面為傳統的觀光休閒注入新活力和新意涵,一方面為促進保育自然資源和延續地方傳統。


四、生態旅遊:
在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著重生態推廣教育,期使在地住民或來此的遊客能經由:認知(knowledge)→瞭解(understanding)→欣賞(appreciate)→保護(protection)的過程,引領人們珍惜可貴的自然資源及文化資產。

(一) 培訓專業解說員進行生態導覽。

(二)
趣味性的告示牌,改善傳統解說方式使用多媒體系統及加強互動式生態教育解說。
(三) 淡水地區於民國92年已成為全台觀光人潮到訪最多的旅遊景點,有鑒於遊客超載與過多的干擾動植物生存繁衍的環境,會造成了土地板結(因過多遊客踩踏地表,造成土壤硬化,雨水無法滲透)、物種消失和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等無法挽救之破壞,研提遊客總量管制之規劃構想:
1.小規模遊客為原則以減低遊憩活動可能造成的衝擊。
2.規劃開放時段。
3.增設環境監控管制站。
4.義工巡邏機制。
(四) 將公共空間再利用後納入生態旅遊環節之一,可作為遊客服務中心與環境介紹教室。


五、環境影響評估程序中民眾需事前參與:
為避免民眾參與淪為現行各種說明會,只是「政策宣導」而非政策討論之機制,應在開發單位申請許可開發行為時所提之環境影響說明書之第一階段審查即引入民眾參與機制。

六、建議限期全面推動綠色能源的使用。


議題四:文化觀光的營造

根據公民小組所討論的結果擬定,將文化觀光的營造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教育、二是社區發展、三是文化特色。

一、教育

(一) 相關單位舉辦文化教育的研習(鎮公所、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協會及基金會等地方團體、大學相關單位)
公民小組討論後的共識是認為文化教育這個部分是需要透過鎮公所或相關單位來舉辦研習、課程來推廣,來提升在地民眾的文化教育知識。
(二) 文化觀光導覽系統、路徑規劃
文化觀光的發展是需要完整的觀光導覽系統與文化觀光路徑的規劃所支持,淡水鎮擁有許多殖民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淡水鎮需要透過一個完整的文化路徑串連這些座落於不同處的文化資產點形成文化觀光路徑,藉由半日遊、一日遊的行程規劃,提供給來淡水遊玩的觀光客參考。

(三)
觀光教育,加強外來客的文化
要提升文化觀光的品質除了要實施在地教育之外,對於教育觀光客的知識也是需要的。

(四)
善用在地大學各方面資源(納入通識教育課程)
文化觀光的教育除了結合在地民眾以外,其實可以結合淡江大學、真理大學、聖約翰學院的通識課程開始做起,透過通識課程的介紹與教育,可以讓更多學生了解並達到文化教育觀念的普及。


二、社區發展

(一) 如何加強社區總體營造
淡水的發展除了依靠政府的規劃之外,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協會及基金會等地方區教育師帶領居民們親自參與社區改造計畫,除了讓居民更能夠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歷史人文等社區資源,有關資料做總體營造,加強社區公民教育,依據社區特性、士農工商等居民需要和興趣建立歷史地理環境人文等資料,人口、社區資源、資料、蒐集社區各項問題之個案,和其他與社區有關資料,編輯鄉土文化、民俗技藝社區公約的訂定守望相助並維護與發展空間,讓全民動起來。
(二) 社區公約、公民憲章
自捷運開通以來淡水吸引大量的觀光人潮與地皮的炒熱,造成環境上有很大的衝擊,為了要保有淡水之地域特色,不讓觀光產業因過度發展而失去淡水原有的特色文化,所以公民小組建議應提出一份屬於淡水鎮的公民憲章,為現在的城市發展給予限制與該如何訂定規範,讓未來的建設能夠依循規則來操作而不影響淡水鎮整體城市風貌。
(三) 文化特色如何落實在地生活
文化是從常民生活所產生出來的,沒有人就沒有文化,所以淡水鎮的文化特色是從在地生活型態所發展出來的,是能夠很紮實地存活在淡水,而不是一些外來的文化像是迪士尼的玩具,在地文化特色是要能夠回應在地生活的。


三、文化特色

(一) 以漁業文化成為在地特色
在淡水早期漁業文化的痕跡其實現在還可以看見,像是造船文化、石滬文化等,漁夫建立石滬並利用潮汐的變化,在漲潮時帶進大量的魚群進入石滬,等到退潮時魚群就被困在石滬中,這是一種經濟實用的補魚方式也是一種漁業文化,我們應該讓石滬文化的特色被保留。
(二) 透過大型歷史、藝術、民俗節慶活動創造文化特殊性(差異性)
台灣所推動的文化觀光出現很大的問題,不論你是在淡水老街、深坑老街或是九份老街,你都可以買到九份芋圓、淡水阿給或深坑臭豆腐,台灣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已漸漸消失,換來的是一致性的商業行為。淡水其實擁有許多在地文化特色,而且從過去至現在淡水鎮依舊是藝術家最常寫生、做題材的地方,這都透露出淡水是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我們應該強化並透過這些文化特色創造別於其他地方的文化差異性。
(三) 感官體驗的資源點
淡水鎮座落於山河之間的特殊景觀地形,走在淡水鎮上經常看見依山勢而走的階梯步道,這些都是過去淡水鎮民的生活路徑,但是捷運開通以後對於淡水鎮的都市結構造成很大的改變,常民的生活路徑被埋沒了、消失了,而這些生活路徑曾經是與淡水河有最直接的關係,在文化觀光的推動之下我們應該尋找淡水鎮對於感官體驗的資源點(眺望觀音山、紅磚石路、海水的味道),讓觀光客不再只是來淡水吃喝而是真正體驗到「淡水的味道」。

(四)
淡水意象指標的全面調查及塑造(名人、歌曲、文學、史蹟)
淡水給予人們的意象就是觀音山與淡水河,但是現在的淡水是看不見這種景象的,淡水入口意象的消失看見的都是一棟比一棟高的建築物,已經破壞原有的淡水天際線。我們應該重塑淡水的入口意象,透過全面性的資源調查進行意象塑造,讓觀光客不論是搭乘捷運或是開車進入淡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淡水的地域特色。
(五) 與文化藝術結合的休憩空間
淡水是許多藝術家與文學者最愛做題材的小鎮之一,淡水是充滿文化特色的地方,現在淡水的發展主要是透過藝術的型態活化淡水河岸空間,成為藝術氣息濃厚的公共空間,而公民小組認為應該將文化藝術的氣息能夠延續到捷運後的休憩空間以提升環境品質與高度使用。
 
 
1

Ccopyright © 2007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